培育工匠精神, 重在营造“匠心文化”
- 发布时间:2016-04-19 05:45:2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品市场处于“短缺时代”,更多的是关注产品数量和规模,而产品结构与质量并未成关注重点。在当前我国消费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出现失衡或过剩的形势下,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提高质量与效率。也就是说,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忽视“精品生产”,不仅带来阶段性供需矛盾,也为国外品牌产品“称霸”中国市场创造了机会。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制造一直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不利于中国制造在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创意设计、品牌内涵等方面成本投入。影响中国制造质量和品牌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种“匠心文化”。
不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核心都是人,因此工匠精神就是要让从事制造的生产者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匠心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匠心文化”的营造。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缺市场推动下,产品供给规模的快速膨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供给产品的快餐化、追求效益的泡沫化、利润的暴利化和发展的短视化,加之在国际市场中采取“市场换技术”“品牌换市场”的发展策略,造成了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开发肤浅化、产品质量低端化、品牌价值低廉化,这既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是造成中国制造整体水平提升缓慢的重要因素。只有认识到以上问题,才能找准营造“匠心文化”的突破口。
营造“匠心文化”,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调动、协调各种要素资源,形成全社会联动。首先,从政府层面,要运用制度手段创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体制与机制,不仅鼓励技术自主创新、注重产品质量、培育高端人才、塑造制造品牌,还需制定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检测标准、严厉监督处罚制度、加大支持奖励措施。其次,在行业层面,需重点发挥联盟、协会、同盟等载体与桥梁作用,采取提高质量标准、增强行业自律、提升精品价值等手段,努力形成中国制造技术精湛化、社会精品化、质量价值化的行业环境。最后,落实到企业生产层面,就是深耕细作,提升质量,追求产品精致化、工艺精细化、流程精密化、价值品牌化,从打造生产前精心设计,生产中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将每件产品都当成艺术精品去对待。
当前,不论是培育工匠精神,还是营造“匠心文化”,都需要采取倡导引导与价值鼓励、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从工作责任上形成职业敬畏、职业自豪,还要体现一种“匠心价值”,利用体现职业价值、社会荣誉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从容淡泊、永不放弃、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带动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作者系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