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走基层 听民声:“铁牛”换牛

  • 发布时间:2016-04-18 08:31: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8日电 题:“铁牛”换牛

  新华社记者林超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民刘玉芝5年前欢天喜地地迎回马力高达60匹的大型农用拖拉机时,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这头无所不能的“铁牛”就失宠了。今年春天,为了应对玉米价格的变化,她的心思不得不从“铁牛”转到了肉牛上。

  通辽市是内蒙古第一大粮食产区,刘玉芝就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东花胡硕村,一家仅有13亩口粮田。在她40岁之前,玉米价格不温不火,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2007年,随着临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开始“嗖嗖”往上涨,刘玉芝3年赚的钱比过去10年都多。刘玉芝心里一动:就这价格,坨子地也能种。

  坨子地肥力差、质地硬,普通拖拉机在地里走一圈都划不下道道,种下粮食产量也不好,要是玉米价格低了就算不过账来,所以东花胡硕村有几千亩坨子地长期撂荒了。2010年,看准了玉米市场的刘玉芝咬咬牙,拿出所有的积蓄承包了80多亩坨子地,又贷款买回了大“铁牛”改造土地,当年就从每亩坨子地里打回1300斤粮食,卖上了好价格。

  好价格让刘玉芝尝到了甜头,也更有了底气。随后几年里,她把每年的收入都拿出来,先后花了10多万元,买下了播种机、旋耕机、脱粒机和铲车,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到2014年底,在临储政策的带动下,每斤玉米价格高达1.13元,刘玉芝家里每亩口粮田能挣1500元,坨子地挣900元。她乐呵呵地说:“‘铁牛’加‘铁杆庄稼’,农民也端上了‘铁饭碗’。”

  临储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但也让整个玉米产业患上了“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症状。2015年秋,临储玉米的价格首次下调,今年3月28日,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玉米价格应声快速回落。刘玉芝犯愁说:“价格要是再跌两毛,种坨子地就不合适了,‘铁牛’也得‘下岗’了。”

  听了五遍都不知道“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的刘玉芝,却着手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供给侧改革:“铁牛”换牛。2014年,刘玉芝养了两头肉牛贴补家用,第二年生了两头小牛犊,每头净赚5000元。她说:“以前种玉米就盯着棒子了,剩下好多的秸秆,要么便宜卖了,要么就烧了。现在想想,秸秆喂牛是最好的,养几头牛,饲料都不用愁,我就琢磨这条路走得通,今年准备再抓个十头八头的。”

  在通辽市,和刘玉芝有着一样经历的农民不在少数。以东花胡硕村为例,从2008年至今,几乎家家户户都购进了“铁牛”,一共开荒7300亩坨子地种玉米。2015年,全村因为玉米价格下降同比减少收入200多万元。为了避免今年再次出现农民收入快速下降的情况,东花胡硕村开始主动联系外界,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和政策,利用玉米秸秆和地域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东花胡硕村的转型思路,是内蒙古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缩影。为了解决种植业玉米“一粮独大”的结构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今年初提出,将加快推进玉米“粮改饲”,鼓励农民“种养结合”发展肉牛产业,力争“十三五”末肉牛存栏由目前的830万头增加至1000万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