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牛奶吗?国产奶,能放心喝吗?
- 发布时间:2016-04-17 07:55:5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假冒品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再次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国产奶,能放心喝吗?
访谈嘉宾: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胜利
农业部奶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松励
君乐宝乳业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刘森淼
⒈奶业走出低谷了吗?
●假奶粉事件虽属点状散发个案,但对整个行业是个警示
●乳制品进口量同比下降,占液态奶市场比例很低,但占国内干乳制品市场比例偏高
●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比逐步提升,2015年已达53%
记者: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到现在已经8年了,国产奶业还没走出阴影,消费者“海外背奶”现象依然不断,这次又发生假冒品牌婴幼儿奶粉案,怎么看这一现象?
李胜利:此次发生的上海假奶粉事件,是一个点上暴露出的问题,与之前的婴幼儿奶粉事件不同,那次是影响全行业的问题。社会对奶业的关注度高,一方面说明奶业还需要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奶业链条长,哪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出问题;有时个别产品和地方出问题,也会对整个产业造成冲击。中国奶业正经历一个涅槃重生的过程,人们期待透明的生产、透明的监管,信心不是“强调”出来的,需要企业品质、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的合力。
刘森淼:每一次事件对行业都是一次警醒。此次的假奶粉事件是暴利驱使,一桶奶粉,生产成本只有几十元,假冒知名品牌,就能卖100多元甚至几百元。
记者:奶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进口奶在国内市场占多大比例?
谷继承:当前中国奶业正经历特殊时期,产量增速减缓。201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扭转负增长,产量达2782万吨,同比增长4.6%;其中液态奶产量2521万吨,同比增长4.72%。
2015年,我国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178.7万吨,同比下降7.6%。折合为原料奶约1200万吨,占国内奶类产量的比例接近1/3。其中,进口液态奶46万吨,占国内液态奶产量的1.8%,虽占比较低,但同比增幅44%,增长明显且呈上升趋势。干乳制品进口132.7万吨,虽同比下降17.8%,但占国内干乳制品产量的50.8%,占比偏高。
刘森淼:201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一个可喜变化: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比逐步提升。从数据看,2008年—2014年进口奶粉市场份额为55%—60%以上,国产奶粉只占40%左右,但2015年国产奶粉占比已达53%。这反映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正在恢复。
⒉国产奶真的放心吗?
●乳品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奶牛规模化养殖接近50%,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
●对婴幼儿乳粉企业实行药品等级的监管,“月月抽检、月月发布”
●奶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与进口奶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异
记者: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国产奶的质量,到底能不能放心喝?
李松励:2008年以后,我国乳制品质量明显提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15年奶制品不合格率是0.5%,其他食品不合格率是3.2%,奶制品安全性可靠性比较高。
2013—2015年,我们对15个省份的近万批次生鲜乳进行评估,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三聚氰胺:连续七年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合格率保持在100%。黄曲霉毒素M1:这是全球乳业普遍关注的指标,评估显示,国产奶和进口奶差距不大。体细胞数:国产牛奶体细胞数平均值已经降到了51万个/毫升(美国限量75万,欧盟是40万),一些优质牧场,该指标20万—30万个/毫升。
谷继承:奶源是奶业生产的第一车间。目前在生产环节,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存栏100头以上的比例接近50%,比2008年提高30个百分点,加快建设奶源基地,2014年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源基地超过20%。
在收购环节,奶站数量大幅减少,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减少了奶源受污染风险;在加工环节,对婴幼儿乳粉企业实行药品等级的监管,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
刘森淼:近年来,国家对奶业监管越来越严,2013年底出台了新版婴幼儿奶粉实施细则,可以说是史上最严,奶粉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实现“月月抽检、月月发布”。
记者:国产奶和进口奶质量上有很大差距吗?
李松励:我们对23个城市的液态奶进行了评估,其中1/4的样品是进口奶。结果表明,国产奶和进口奶在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部分进口液态奶保质期长达310天,且进口UHT(超高温瞬时处理)灭菌奶的糠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国产UHT灭菌奶,存在过度加热和添加复原乳的风险。因此,并不是说进口奶一定比国产奶质量高。
谷继承:要知道,奶以越快的时间进入人体,人体吸收就越好。低温巴氏鲜奶,从养殖到加工、物流、配送需要全程冷链,这是进口奶很难做到的。
⒊奶制品如何更多样?
●质量安全是底线,产品结构还需更加优化
●乳品企业应重视产品研发,增加投入,以满足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
记者:消费者对于奶制品的需求,安全是底线,底线之上也需要产品更多元、功能性更强,产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这些,那么我们的奶业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问题出在哪里?
谷继承:当前最突出的是卖奶难和价格下跌,导致一部分养殖企业亏损。其根源是市场消费增长缓慢,这既受到当前经济下行的影响,也与奶制品结构比较单一、消费者信心不足有关。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李胜利:一些乳品企业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较多,占销售额的比例约为5%—8%,这大大影响企业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入。
李松励: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北奶南运”的现象比较普遍。以广州为例,市场上奶制品最长的销售半径达4000公里,是从最北端黑龙江运过去的。这种布局对产业发展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刘森淼:君乐宝一直很重视产品创新,每年研发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以上。这几年,常温酸奶在乳制品市场增速很快,君乐宝推出了高端常温酸奶,去年这一品牌酸奶实现120%的销售增长。我们还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小小鲁班”儿童乳品品类,也很受消费者欢迎。
4.如何提振消费信心?
●行业要加强自律,企业要用心提升品质
●监管要把好生产、加工、流通每一道关口,不能只曝光不禁止
●对电商、海淘等新业态监管不能留真空
记者: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如何提振消费者信心?
谷继承:我国奶业是朝阳产业。我们是全球奶类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但人均奶类消费水平依然较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也说明市场潜力大。
提振信心,靠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快一体化建设,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只有通过一体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方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解决利益不协调的矛盾,让奶业质量更加可控,提升我国奶业的综合竞争力。
李胜利:当前出现了奶源相对过剩、奶农“卖奶难”的情况,行业要加强自律,加工企业更好地保护奶源基地。奶源是乳品企业发展的根本,不能因为奶多了就变相提高标准,拒收养殖户的原奶。对养殖企业来说,从国内外先进经验看,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还有空间。
刘森淼:重振消费者的信心需要共同努力,作为奶业人,我们要踏踏实实用心做好品质。君乐宝建设的现代化牧场,去年一年就接待了几十万消费者来参观,大家看到我们在品质方面的努力,慢慢的才能有市场认可。正因如此,我们做婴幼儿奶粉虽然只有两年,但销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记者:政府应发挥什么作用?在监管层面,力度是否要进一步加强?
谷继承:从政府层面来说,首先要做好规则、规划的制定工作,对涉及奶业发展的标准法规要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大奶业的宣传力度,扩大饮奶科普宣传;三是要完善奶业扶持政策,引导奶农、乳品企业标准化生产,加大财政、金融和保险等方面支持力度,还要建立生产消费预警机制,防止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监管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对乳制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发挥好监管职能,把好乳制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每一道关口。
李胜利: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乳制品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对那些屡次被曝光的不合格企业,应当加大惩罚措施,不能只曝光不禁止。在监管方面,还有一个新情况值得关注,那就是电商、海淘等流通环节的监管要跟上,不能出现监管真空。
刘森淼:今后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对不合格企业、假冒伪劣产品严厉惩罚,做到百密无一疏。(记者 冯华)
你了解牛奶吗
⒈什么是鲜牛奶?
目前市场上鲜牛奶指的是巴氏杀菌奶,是采用低温(一般为72—85摄氏度)杀菌加工成的牛奶,也叫低温奶。这种方法既可杀死致病菌,又能较好保存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但其保存期短,低温下只能保存2—7天。
⒉什么是纯牛奶?
目前市场上纯牛奶指的是常温奶,采用超高温瞬间灭菌,也称为UHT奶。
⒊什么是还原奶?
还原奶又称“复原乳”,是指将炼乳或奶粉添加适量水,制成与生鲜牛奶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牛奶。
⒋乳饮料是牛奶吗?
乳饮料肯定不是牛奶。因为乳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很低,其他营养成分也不能与牛奶相提并论。鲜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不低于2.9%;而乳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则低至0.7%。它们在包装上应有明显标识:“鲜牛奶”或“含乳饮料”。
⒌牛奶是否越香、越浓越好?
牛奶的营养价值与香浓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正常的纯牛奶、鲜牛奶经过加工后有天然奶香味,但不应有特浓、特香的奶味。
⒍“散奶”是否更好?
不是这样的。刚挤出的牛奶是“生牛奶”,没有经过正常检疫和杀菌处理,容易导致牛奶中的细菌大量繁殖,是不安全的。更有甚者,病牛所产奶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易引发疾病。(中国奶业协会提供)
“孩儿妈”的信心打哪儿来
安全放心的品质、严格高效的监管、真实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等形成合力,对国产奶的消费信心才能真正建立
家有小儿,奶粉成了刚性的家庭消费品。小朋友两岁多,洋奶粉陪了他两年多。身边朋友对奶粉的选择也大抵如此,国外品牌多过本土品牌。应当说,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大家对于洋奶粉一些优势的肯定,比如相对较高的安全要求、相对先进的生产技艺、相对稳定的奶品质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也反映出了国内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孩儿妈”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仍然略显不足。
信心不足在日前假冒品牌奶粉事件的舆情反映中表现明显。案件最初披露时,人们对于三聚氰胺事件的苦涩回忆被迅速勾起,在部分消费者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当有关部门解释奶粉虽为假冒,但也“符合国家标准”时,消费者的焦虑并未得到疏解,相反部分人关于国标门槛是否过低的质疑却又被引发。虽然其中掺杂着不少情绪化的反应,但人们对于奶粉安全的信心不足却可以从中明确感知,进一步提升中国奶业的安全水平也显得更为迫切。
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的8年间,我们看到了国内奶业的确在发生着变化。有关部门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出了政策,下了功夫。对于“孩儿妈”更加关注的婴幼儿奶粉,不仅强力淘汰落后产能,还不断升级监管标准,织密监管网络。此次的假冒品牌奶粉事件也是在有关部门严格监管下发现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国内奶业在养殖水平、产品质量等各方面才有了明显提升,一度低迷的市场信心也有所恢复。资料显示,自2009年起,国产生鲜乳连续7年抽检未发现添加违禁物;2015年国内奶粉消费市场中,国产奶粉占比超过50%。
走过坎坷,中国奶业的确收获了成长。但是,距离让“孩儿妈”们信心满满、称心如意,依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奶业标准尚不健全,影响了奶产品质量的提升;监管尚有疏漏,点状散发的质量安全事件也给正处于恢复期的市场信心带来不利影响;奶业上游的奶牛养殖业发展水平尚待提升,较为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会给产品质量埋下隐患;产品多元化开发尚显滞后,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要把奶业发展的进步转化为消费信心,前路还很长。
恢复“孩儿妈”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可能是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努力。守牢安全底线,离不开企业自觉、行业自律,也离不开政府监管。不要时不时地让质量安全事件来考验“孩儿妈”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等机制。只有当产业发展中,安全放心的品质、严格高效的监管、真实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等形成合力,消费信心才能真正建立,我国奶业发展的新未来才能真正开启。(晓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