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有更大作为

  • 发布时间:2016-04-16 08:30:4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许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安徽省粮食生产取得十三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农村改革与发展正面临重大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如何推进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培育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催生新动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化解农村危机,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改善供求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思想认识要到位,农业产业要转型,公共服务要作为,推进工作要主动,为广大农民打造更广的就业空间和稳定富裕的安居环境。

  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思想认识要到位

  1.有利于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从安徽省的现状来看,全省耕地总面积近9000万亩,农村人均承包土地1.3亩,如果按人均经营耕地30亩计,相应只需要从事农业劳动力300万;如按照人均经营50亩计,只需要从事农业劳动力180万。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2.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短板。相对于农民来说,收入短板是农村贫困的根源;相对于农业来说,产业短板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安徽省现有贫困人口600多万,主要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就业结构调整、经营方式变革、生产要素优化的重要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劳动力有效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离开农业成为市民。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安徽全省粮食连续13年增长,但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给结构性持续过剩。因此,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供给成本,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改善和优化农产品供求结构。让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为农村改革与发展增添了活力。

  4.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准,拓展需求空间。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必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需求,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消费结构,带动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实现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增长的有效转变。

  5.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惠及民生。城镇化发展,为农民变市民提供了发展空间。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为扩大农村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农产品消费,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先进的交通、医疗、文化、信息等公共服务,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必须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

  为适应新常态,推进农村城镇化,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落实创新”、“加快发展”的要求,已初见成效,安徽省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在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1.推进城镇化要重特色、求实效。紧扣地方农村经济和农业资源的特点,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地方主体功能定位相结合,重点突出其产业的、功能的、生态的、文化的特色,使小城镇成为就业的、舒适的、配套的、方便的立业安居之地。

  2.推进城镇化要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民进入城镇,由一产走向二、三产业,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为保证积极稳妥,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承包权所有者离开土地,进入城镇从事新业态、新产业,让农民有序、平稳离开土地。因此,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更好地发挥土地的产出效率,保障土地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实现产业与农户的双赢。

  3.推进城镇化要与农业产业化同考。农村城镇化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农村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升级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消费、金融、劳动力三要素的相对集中,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由市场决定生产,由消费引领供给,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增加农民就业、创业空间。

  4.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创新农业新业态。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农民变市民后消费需求的变化,发挥区位、历史、人文、风土、特色、植被、山林等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消费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度假、观光健身、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消费市场,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5.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创新制度设计。保障农村人口有效流转的基础要打牢、夯实,确保改革深入发展有效。当前迫切的有三: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进城农民要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的交通、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及其优惠政策,保障平等有序。二是土地制度改革。要适应新常态,加快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修订《土地承包法》,充分体现土地承包的权益;深入推进宅基地权益改革,努力实现农村宅基地的房权与城市商品房权益有效对接。三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是进城农民生存的基础,面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的收入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让经济适用房惠及进城农民。

  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必须加强政府引导

  1.编制好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化规划要力求务实、科学,既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地方优势,打造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的现代化农村城镇,体现绿色消费、从简消费、生态新型的生态型消费,展现多样化、柔性化、特色化、简约化,彰显特色接地气。

  2.加强宣传教育。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空中楼阁。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进城。要广泛争取社会重视和部门支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3.做好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贴近实际,做好服务,给市场添活力,给企业添动力,给社会增加创造力。

  4.搭建网络平台。把网络平台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着力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将千家万户、千山万水的小城镇与大城市、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活力,拓展市场空间。

  5.抓好基础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扩张,交通、卫生、医疗、环保、安全、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提高城市保障水平,改善和提高进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作者系安徽省农委前党组成员、巡视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