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盘算好市场才有的赚

  • 发布时间:2016-04-16 08:30:3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马杰本报记者杨丹丹

  4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大柏店小卫庄,李德芝的家中正在开队长会,讨论算账事宜。现场气氛很热烈,“再多给我50亩,我保证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队长周德好有点迫不及待。

  “老周,我相信你能力,但是田多了你也照应不过来,听我的,先管100亩地。”李德芝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千亩农田春耕大局运筹帷幄。

  春耕才开始,怎么到了算账这一步?

  一分钱学费没交,跟着农业专家学了八年

  李德芝今年62岁,手下管着几十个劳动力,流转土地1200亩。他告诉记者,自己在1995年就开始承包了近80亩田地种水稻,20多年过去,最大的感触还是“如果不跟着市场走,打一副好算盘,赚的钱可能还没成本涨的多”。

  过去,一亩田算上水费、人工费、农资等费用,成本差不多要500多元钱。“稻子才卖8毛一斤,风调雨顺季节一亩田最多能赚300块钱。”李德芝说。

  在当地人眼中,老李的学问大着呢。原来,2003年李德芝的女儿去合肥求学,他去陪读期间住在省农科院附近,找到当时农科院植保所的负责人,跟在专家后面,管理农作物。这8年时间,李德芝学会了土壤改良培育、旱稻种植、科学除草等“拿钱都学不到”的多项技能。

  2011年,李德芝回到小庙镇,一口气流转了700亩田地,专业从事水稻种植。

  不丢种粮老本行,搞起瓜蒌籽深加工

  凭借着有技术资本,李德芝的家庭农场也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开辟20亩果园外,在2013年见瓜蒌种植前景好,又专程引进种了300亩。

  李德芝说:“一斤稻子卖价比过去多了0.45元,但人工和农资价格都涨了过半,一亩田只能挣300来块钱,跟过去持平。”反倒是瓜蒌带来了增收希望,市场价格水涨船高,一斤生瓜蒌籽能卖20元,刨去前期投入成本,一亩田能挣4000块钱。

  2015年,瓜蒌籽市场遭遇“滑铁卢”,受大面积种植影响,原籽价格骤降到14元一斤,春节前,李德芝找到经验丰富的炒货师傅,高价聘请其为瓜蒌籽配炒制秘方,因为炒出的瓜蒌籽口感好,价格适中,一斤能卖30元钱,5天时间就赚了1万多元钱。但库存的1万多斤原籽在无法全部炒完,春节后又是销售淡季,最后只能10元一斤低价抛了。看似亏了,李德芝却寻到了商机——决定做瓜蒌籽深加工。

  按照李德芝的规划,单纯靠卖初级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太大了,通过做农产品深加工,适应市场需求,才是生存之道,“现在已成立了瓜蒌合作社,加上自家的300亩瓜蒌籽,准备从合作社再收购原籽,统一规范加工,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既要低头种地,也要抬头看市场

  对于种粮,李德芝并不打算丢,他开始采取分包到队的经营模式。过去为了便于管理,设立了7个队长,工资按日结算,队长每天都是干完活走人,有的田地产量悬殊太大,说明责任心不一。

  今年春耕前,李德芝想了刺激政策,将7个队长召齐,“每位队长各自领种100亩地,我出所有种子、农资、机械成本,每位队长能领到100元一亩的管理费用。”等到年底收获,李德芝先得600斤保底粮,剩下的盈余粮食大家五五分成。

  这个提议一提出,队长们一算,很划算,而且能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都举手赞成,直至出现文中开头一幕。李德芝说自己还不能当甩手掌柜,自己要统一管理,还得抓好三件事,即土壤优良培育、土地环境整治和粮食质量安全。

  年近六旬的李德芝还不服老,他总说,真不能总低头种地,也要抬头看看市场,看看市场缺什么,市民想要什么。在他的小算盘里,今后要做到以种粮为本、混合经济作物共存、都市旅游观光农业为辅的经营模式。“打算把20亩果园全部开放,做起观光采摘和农事体验,等时机成熟了,再将周边闲置的民房租下修缮一新,增加民宿旅游项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