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碧江:留守儿童有了新家
- 发布时间:2016-04-10 05:51:39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下课铃声敲响,家住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灯塔社区的杨晶晶就飞快地跑出教室,来到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杨晶晶的父亲在外务工,母亲也在附近工厂上班。由于家长疏于管理,杨晶晶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进入“四点半课堂”后,在来自铜仁学院志愿者的辅导下,她学习成绩有了不小进步。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走进这个“课堂”,30多名学生正在志愿者的辅导下,一丝不苟地练习着画画。
“四点半课堂”是灯塔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的一部分。另一侧的亲情聊天室,留守儿童正与在远方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言语间暖流涌动。
“在这里既能开心地和小伙伴玩耍,又有老师辅导功课,还能看到爸爸,我很开心。”杨晶晶告诉记者。
虽是地处中型城市的城区,但随着务工人员的大量外出,碧江区的留守儿童仍有近4000人。记者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大多数跟祖辈生活在一起,虽然衣食不愁,但作业没人辅导、心理少人安慰,甚至生病了也不能及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让留守儿童得到尽可能多的关心,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党委政府的责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介绍,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碧江区近年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凝聚关爱合力、夯实关爱基础,形成精准排查、结对帮扶、督办落实等3项工作机制,在基本生活、及时救助、源头关爱、身心健康等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分保障。
在碧江区桐木坪乡棉花坪村的“留守儿童之家”,记者看到了两样东西,一张详细呈现留守儿童分布信息的手绘地图,一本详细记录领导干部包保对象、职责及范围的工作台账。翻开台账,每名留守儿童的父母去向、监护人情况及入学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联系留守儿童的部门、干部及帮扶内容也一清二楚,甚至连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也有记载。碧江区还建立了区领导联乡、区直部门帮村、党员干部和教师包户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定期摸底排查,逐个登记、汇编成册,形成动态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保证了留守儿童排查不缺一户、不漏一人。
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上,碧江区要求其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做到有活动场地、管理制度、清晰台账、特色活动和有专职队伍。同时,该区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电商进村以及远程教育室,为留守儿童建立起亲情聊天室,定期联系学生与家长视频“面对面”;利用乡村少年宫、农家书房等场所,设置各具特色的成长活动室,帮助他们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开设心理疏导室,消除其成长中的烦恼。
为了筑牢关爱防护网,碧江区采取“政府支持、村组自筹、单位赞助、社会捐赠”的方式,全区90个村(社区),均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起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基金,遇到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家庭和儿童,都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在此基础上,碧江区还构建了党委牵头、社会各界支持、党员干部参与的结对帮扶体系。
在村(社区),碧江区以驻村干部为主、邻里为辅,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2800余对,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督促、在生活上帮扶、在情感上抚慰、在安全上监护;在学校,该区以教师为主,鼓励1400余名爱心人士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从学业辅导、亲情陪护、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等方面入手,给予留守儿童关心。
碧江区桐木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副校长李应奎说,学校50多名教师已成为122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除每月要进行家访外,还需负责学业辅导,长期跟踪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还得通过发展经济,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目前,碧江区已建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特色食品产业园和智慧产业园等4个“雁归工程”基地,推出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仅2015年,该区就有1.5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