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个玉米合作社“调结构”的酸甜苦辣

  • 发布时间:2016-04-08 03:31:0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幸福乡大宏合作社曾是一个只种玉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被当地人称作“大苞米”,一直是农民收益的保障和希望。然而,从去年开始,面对市场的突然变化,大宏合作社在种植结构调整上却经历了一波三折。

  赚得正起劲,却遭遇风险警示

  大宏合作社由三个村的农民共同组建,拥有价值1800多万元的大型农业机械,让玉米种植全程实现了现代化,种的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每年收获后由客商直接拉往锦州港,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农户都认为玉米是“铁棒”,意思是只要种玉米就能挣着钱。

  大宏合作社的“铁棒”在2014年达到了收益的顶峰,当年合作社的8700亩耕地种了5000亩籽粒玉米、3700亩青贮饲料玉米,秋后算账让289户社员乐开了怀,玉米亩产1960斤,每斤卖了0.96元,社员每亩地分红1180元。

  1000多元的亩分红让大宏合作社牛了起来,周围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转过年入社的土地增加到1.2万多亩,社员增加到387户。

  合作社“兵强马壮”,人多地多农机多,新的一季种啥好呢?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玉米。2015年备耕生产中,合作社按照全部种玉米的计划买回了种子、化肥,准备大干一场。而就在这时,区农业局对合作社的玉米种植提出了风险警示,合作社成员也对玉米市场感到担心,大家找专家、问高人,最后决定调整种植结构。

  结构初调整,果然是调的赚了没调的赔了

  2015年,大宏合作社头一次放弃玉米单一种植,最终种植了3500亩籽粒玉米、5000亩青贮饲料玉米、1000亩马铃薯、2000亩高粱、300亩鲜食粘玉米、1000多亩西瓜和甜瓜。

  调完结构并没有让合作社松口气,天天走低的玉米价格让大家对秋后的市场十分担心。到了9月份,玉米进入腊熟期,合作社却作了一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大胆决定:将80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按青贮饲料收割。而且为了能让合作社长期合作的庆源牧业公司收购多出来的青贮饲料,合作社还拿钱为牧业公司新建了一个饲料窖。乡亲们对此很不理解,理事长莫大宏年近七旬的父亲还在地头对他一通数落。

  去年年底合作社的账出来了:由于气候等不利因素影响,籽粒玉米亩产只有1400多斤,虽然28个水的玉米卖出了周边最高价,但平均每亩毛收入也只有1120元。年初合作社给入社农户开出的土地保底价为每垧1.3万元,合每亩870元,加上其他生产成本,每亩玉米总成本1350多元,算下来每亩亏损200多元,称作“铁棒”的玉米头一次让农民吃了苦头。而改为青贮饲料的800亩玉米单产虽然仅有3.8吨,但每吨400元的价格却保证了小有盈余。在青贮饲料、瓜菜高粱等品种的调剂下,去年合作社农户亩分红达到了950元。这结果让社员们感到有点后怕,如果全种籽粒玉米,后果可想而知。

  今年地咋种?不仅要调结构,还要找市场

  又到一年春耕时,今年的地咋种好?莫大宏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再也不敢凭感觉种大苞米了,不仅在种植结构上要调整,更要找到市场再种植。今年他们的种植计划是:为丰硕饲料厂种植指定品种专用玉米2700亩,每斤价格高于市场5分。与哈尔滨市的一家粉皮厂签订1000亩马铃薯合同,每斤价格高于市场5分,与一家酒厂签了1000亩高粱的种植合同,价格每斤高于市场2角,这两家都有硬要求,就是不能用农药、化肥要减量。青贮饲料5000亩,合同价格提高到每吨456元。剩下的地种已经找到销路的果菜。

  “今年的市场已经落实了,种地也就踏实了。”莫大宏说。

  莫大宏告诉记者,虽然销路已定,但他们还要对产品进行包装,不让散货进市场,统一使用区农产品协会的“农娃”商标,逐步在市场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为农产品增值打好基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