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呼唤企业创新
- 发布时间:2016-04-05 08:29:3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座谈会是省经信委每年年初的固定“节目”。今年的座谈会上透露出一个数据,截至去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35家,仅占全国总数不到3%的份额。
显然,福建企业的创新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企业是经济与科技的关键结合点,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省89.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4.2%的 R&D 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5.7%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
成绩必须肯定。然而,面对现实差距,同样需清醒认识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提出更高的期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加快发展动力转换的进程。不久前,一位县区主官在接受采访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简单、通俗的解读:“供给侧改革就是产品要更新换代,产业要转型升级。供给一方要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甚至是引领消费需求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创造新需求。”
不管是满足需求,还是引领需求,无一例外都需要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但现实是,具备主体能力价值、能适应改革趋势的企业,仍凤毛麟角。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每年高达万亿元的海外淘货引起企业界代表委员的热议。其中一位从事“互联网+”的新生代企业家冷静分析说,自己仔细研究了日本的电饭锅,发现日本电饭锅采用的内胆电磁加热技术,比国内传统技术先进很多,即便在日本,也只有少数企业能掌握,“因此,消费者到日本买电饭锅不全是迷信,而是因为人家的技术水平的确超过我们”。
落脚到福建,又有一组数据,可以传递出企业的创新意识、研发能力等有待提升的信号。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开展R&D活动、建有研发机构的,分别仅占总数的17.5%和7.9%,全省R&D经费支出只占GDP的1.48%,低于全国平均2.1%的水平。
企业只有焕发出创新的主体活力,才能诞生新技术、打造新产业、构建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才能使自身更好地顺应需求侧、更好地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有着对市场最敏锐的捕捉,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最及时、最直接的判断,其本身长期深耕某一领域的积累,为新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现实支撑;同时,企业也有动力、有压力去创新,唯有发掘和形成新增长点,才能从容应对困难,突破重围,焕发生机。
而要当好创新主体,企业还须有魄力、有定力。创新的风口转瞬即逝,一旦瞄准,就要快速抢占,争取先机。但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善用资本、信息技术等缩短创新周期,又要有耐力、能容错,在坚守中迎接希望。
当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抓住供给侧改革催生的新机遇,政府决不可缺位、失位,但也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应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砍掉不该伸的手”,在有效服务上多做“加法”,以更高质量的服务,激励市场主体迸发活力。
首先,要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去除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打通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
其次,要营造能吸引创新人才入驻、激发创新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要瞄准薄弱环节,集聚一批紧缺型人才、领军型科技人才。
再者,要给予创新主体更精准的扶持。变“大水漫灌”为“滴管巧灌”,提高政策资金的针对性、有效性;既扶持龙头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又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平台开放共享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提高创新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3月 17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作为一个指标大项,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创新,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作为“细胞”的企业。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创新引领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不竭源泉,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亦不远矣。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