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非遗传承要“补”也要“养” 人才循环良性机制是关键

  • 发布时间:2016-04-05 07:5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金 晶  责任编辑:罗伯特

  原标题:形成人才循环的良性机制 非遗传承要“补”也要“养”

  日前,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标准将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这个在文化部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补”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的方法,形成人才循环的良性机制,或将是下一阶段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自发性传承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多,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传承断层现象愈发严重,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人口结构。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到2011年,这一标准提高到1万元。如今,补助金额翻番,将有效解决部分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对于提高传承人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关注重视传承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认为,非遗传承关键还是在人。人才培养突出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与现实的脱节。非遗传承的传统模式是通过师傅口传心授带徒弟,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学到技艺之后却拿不到文凭,也不利于日后的发展。权衡之下,他们往往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技艺学习中。在高等院校现有学科设置上,非遗人才培养又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对于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一现状,致使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多年来一直处于后继乏力的状态。目前,全国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半数年龄都已在70岁以上。

  为了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文化部在2015年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该计划以传统工艺类项目作为切入点,委托高校开展组织研修、研习和培训,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预计今年将培训学员1万人次。

  马盛德说:“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提出了‘传承人群’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传承队伍中,不仅有被认定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有尚未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人,以及非遗领域的大量普通从业者。让非遗接触普通人,真正融入生活,将是其保护和发展路上的有益探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