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恢复并不是不作为
- 发布时间:2016-04-05 05:38:14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被破坏的生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是我国在生态建设与修复过程中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强调生态自然恢复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科学作为,让那些不可逆转退化的生态显著改善的,其实正是人类的主动作为。为此,要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注重相关措施的配套使用
被破坏的生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修复,是我国在生态建设与修复过程中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有些人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自然恢复就是人力不干预、面对生态修复人类可不作为。这种理解看上去是对自然的尊重,实则却是放弃了人该有的努力。
生态系统破坏起来容易,修复起来往往投入大、耗时长、效果不明显。在条件好的片区,只要人类不再破坏、干扰,假以时日,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可望自然恢复。在条件原本就恶劣的片区,或者由于破坏时间长、生态不可逆转退化的片区,即便完全封禁保护,人类不再破坏、干扰,自然恢复也几无可能。比如,我国西南石漠化灾害最严重的石山区,表层泥土流失殆尽,岩石大片裸露,草木难生,如果完全依赖自然修复,先要等岩石自然风化形成表土,才可让植物存活。经研究表明,岩石风化形成一厘米土层,大约需三万年;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石漠化严重地区每三年就要剥蚀表层泥土一厘米。换句话说,大自然三万年修复的成果,只需三年就付诸东流。
即便在条件适宜的片区,单纯依赖封禁保护,自然恢复效果也是未知数。众所周知,生成植被离不开种子,植物先要成活才能具备生态功能。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除西北和内蒙古西部的史前沙漠外,华北和东北等沙化地区历史上都曾有大面积的森林和疏林草原。但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昔日“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大草原变成了如今“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不毛之地。由于种源匮乏、风沙肆虐,这些地区仍未能恢复昔日场景。
说到底,让那些不可逆转退化的生态显著改善的,其实正是人类的主动作为。“十二五”时期,西南石漠化灾害严重的91个县,通过运来客土、在石缝中植树种草,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00多万亩。许多过去裸露的大片石山,如今已被森林植被覆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蒙古多伦沙化面积高达33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7%。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不懈努力,多伦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到85%,京津天气状况也随之显著改善。如果没有人类的主动作为,就不会有如此卓著的成果。
总之,强调生态自然恢复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科学作为。要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注重相关措施的配套使用;对生态退化地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