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

  • 发布时间:2015-10-20 08:3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沈慧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海域内,鱼儿在珊瑚礁群落中自由游弋。 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摄

  五彩斑斓的珊瑚,为海底世界平添了一份美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海底热带雨林”正遭遇一场“生死劫”。世界自然基金会、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机构前不久发布的《重振海洋经济》报告指出,世界上50%的珊瑚已经消失,如果温度上升和人类破坏持续,2050年将是珊瑚礁的末日。

  美丽的珊瑚何以面临如此浩劫?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2015海疆万里行采访活动,走进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珊瑚礁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难题。

  珊瑚生存告急

  “这是鹿角珊瑚,通常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状生长形态;这是柳珊瑚,它们的羽状触须顺着海里水流的方向生长,更方便捕捉海水流动时带来的小海洋动物和植物……”在珊瑚标本展览馆中,三亚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副主任王俊杰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道。

  1990年保护区成立后就到此工作的王俊杰,与珊瑚打了一辈子交道。“珊瑚礁与红树林、河口、上升流生态并称四大海洋系统。”聊起“老相识”,王俊杰的言语不经意间透露着些许敬畏。据调查,海洋孕育的20余万种生物中,三分之一栖息于珊瑚礁海域。全球约10%的渔业产量源于珊瑚礁地区,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高达25%。估算显示,目前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创造的经济产值达4000亿美元,可养活全球约10亿人口。

  遗憾的是,这一对温度和光线有着独特敏感性的海洋高产生态系统,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迎来一场浩劫。根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至2010年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结果,在我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区海南,2010年监测到的活造礁珊瑚覆盖率在海南岛东南部平均只有11.60%,比2006年的监测数据大幅下降,降幅分别达到48%和83%。

  三亚珊瑚礁的状况尤为堪忧。“曾经,珊瑚礁受损面积高达80%。”王俊杰说,珊瑚礁大面积衰亡,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珊瑚的生长水温为25℃至30℃,当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时,珊瑚虫所寄生的植物——虫黄藻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为了不被伤害,珊瑚虫只好与虫黄藻分离;失去了虫黄藻,珊瑚礁会慢慢白化、退化甚至死亡。

  如果说全球变暖等气候因素属于人类活动对珊瑚礁产生的间接影响,那么,直接的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生存的威胁更加严重。“有时一张渔网就能把近海一片珊瑚全破坏了。”在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傅捷看来,沿海开发、污染、过度捕捞引起的环境恶化,对珊瑚礁的影响远远大于气候变化。比如陆源性污染对珊瑚生长影响严重,会提高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引起藻类大面积爆发,降低海水溶解氧的含量,挤占珊瑚生存空间;近岸工程所引起的水体浑浊,会让大量颗粒物沉积在珊瑚表面,导致珊瑚窒息死亡。

  珊瑚礁消失的后果正在逐步显现。珊瑚礁被称为天然防波堤,缺少了珊瑚礁的保护,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加剧。“海南文昌县月亮湾的海岸线一度后退了200多米。”王俊杰说。

  探索修复珊瑚礁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珊瑚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平均每年增长2厘米,珊瑚礁生态系统一旦遭到人为破坏,至少要数十年才能恢复。”对珊瑚礁的认识,为三亚的选择作出了注脚。

  驱车经过三亚滨海大道,耳边不时传来隆隆的机器声,透过车窗望去,工地上拆除中的酒店和写字楼静静矗立。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7月,海南首次开展大规模海岸带专项检查行动,对海岸线200米范围以内的违规建筑予以拆除。“从长远看,海洋环境破坏对珊瑚礁保护工作和海洋旅游业持续发展十分不利,珊瑚礁保护和滨海旅游开发必须兼顾。”王俊杰说。

  事实上,呵护珊瑚礁,保护区早已付诸行动。1995年,保护区分别在鹿回头、大东海和亚龙湾试点珊瑚人工繁殖——将从海底截肢的珊瑚采集到陆上培养,珊瑚分株固定在附着板上,培壮后把培养的珊瑚苗再放回海底,固定在死珊瑚礁上扩大种植;或者,将截肢的珊瑚直接移植在人工礁上,然后向适合珊瑚生长的海底沉入移植好的人工礁珊瑚。

  “经实验移植的珊瑚苗成活率达到70%左右,正常情况下,珊瑚苗植入海底两到三年后,基本可以成株。”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办负责人柯韶文告诉记者,这种人工移植可提高珊瑚的覆盖率,加速珊瑚礁群的恢复和鱼类的回归。目前,保护区正在设计投放多种适宜不同环境的人工礁体,进行生态修复。

  珊瑚人工繁殖只是保护区探索珊瑚礁保护的一个缩影。保护区还在西岛建设珊瑚礁修复基地,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与珊瑚礁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定期对游客和企业员工进行珊瑚礁知识普及……

  如今,保护区一些海域的珊瑚礁恢复率已逐年上升,现有人造礁珊瑚110余种、浮游植物131种、浮游动物80种、鱼类296种,以及玳瑁、绿海龟和中华鲎等濒危物种。

  多方破解保护难题

  虽然珊瑚礁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傅捷坦言,目前三亚珊瑚礁保护状况仍不容乐观,“珊瑚作为工艺品,价值向来很高,三亚区域一直存在盗挖、盗采珊瑚礁体的现象。例如,前一阵子不少商家出售所谓从珊瑚礁里挖出的‘螺化玉’,就滋长了盗挖行为”。

  在傅捷看来,这与违法成本太低不无关系。“人工采挖珊瑚50公斤以下罚款一到两万元,尽管较之前惩戒力度已经明显加大,但震慑力度还不够。”

  与此同时,陆源污染的威胁依然存在。目前,三亚近岸97%的海域为一类水质,个别港湾为二类水质,但三亚河口附近水质仍然较差,有时甚至是四类水质。“近年来三亚投入近6亿元治理污水,封堵所有排污口;虽然城市污水排放管住了,可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依旧是道难题。”三亚市海洋渔业局局长章华忠表示。

  此外,如何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也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有些头疼。“保护区地处市中心,是三亚生态最好的地方,也是旅游开发价值最高的地方。”傅捷说,由于历史遗留等因素,保护区海岸带这块海南“最值钱”的地方,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也存在部分粗放、不合理开发等现象,这些都对珊瑚礁生存造成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情况正在好转。记者了解到,三亚市正在起草《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未来如用海企业致海洋功能退化、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不仅要支付海域使用费,还须缴纳生态补偿金,为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买单。由于珊瑚礁灭失与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破坏息息相关,该办法将先从保护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着手。

  “多规合一”在海南的试点也为珊瑚礁保护工作带来了新契机。“‘多规合一’将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控制管制分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出山川河流、海洋岸线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最优尺度,把各部门规划和各区主要空间规划统一起来,实现三亚市空间资源配置和建设发展一张蓝图。这无疑将为三亚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珊瑚礁保护工作竖起‘防火墙’,装上‘金钟罩’,对于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章华忠说。(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