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数字货币:由虚入实还有多远?

  • 发布时间:2016-04-01 07:3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果静  责任编辑:罗伯特

  

  技术的进步、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控制力,使得各国央行难以抵抗数字货币的魅力。但真正要完成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化,数字货币还需要做好金融安全的准备

  数字货币远不只是货币数字化那么简单,其必将对传统货币体系中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清算体系、金融体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新货币体系。未来,我们期待数字货币面世,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从传统货币到数字货币,从传统金融到数字金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转换究竟将如何实现?

  英国电视剧《黑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未来,实物货币已经不复存在,人们每天靠骑自行车发电来赚取里程数,而被记录在系统中的里程数就像货币一样,可以在未来世界流通,用来购买食品、观看付费电视节目,等等。

  这一科幻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货币的一种可能——里程数,看似荒诞,然而这并非毫无可能。虽然目前我们尚无法得知未来货币的准确模样,但数字货币将取代实物货币已经成为全球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与比特币大不同

  今年1月20日,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却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注意: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根据会议内容,央行正积极准备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

  而在此前,人们对数字货币的认识,还停留在像比特币一样的虚拟货币。那么,央行所说的数字货币究竟是什么?

  在一些专家看来,现存的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国央行公开发行数字货币。而人们看到的所谓“数字货币”,都是没有国家信用背书、民间的虚拟货币。

  更有人将目前常见的所谓数字货币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像比特币,由民间应用区块链(Block chain)等技术研发和推出的网络数字货币,其数量有限,约2100万个,且其开放源码,每一个比特币的产生都是透明不受操控的;另一类更接近于虚拟货币骗局——其数量不恒定,货币产生的多寡和速度均受到人为控制,且其源码不开放,可以被无限增发。

  相比之下,2009年初出现的比特币虽然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但距离可自由流通和兑换的货币还有相当的距离,其问世以来也备受质疑,并没有得到全球货币当局的认可。而中国人民银行所说的数字货币,指的是货币当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可以自由流通使用的国家数字货币。

  对于数字货币,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给出这样的解释:目前,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但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最终,数字货币发行和回笼的安全程度、效率会极大提高。

  全球央行的宠儿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1月份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我国央行进一步明确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并表示,将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除了我国央行,不少货币当局都在积极研究数字货币。

  在北欧,据挪威央行统计,挪威的现金交易量自2001年以来逐年减少,2001年这一比例为11%,而现在只有5.3%。据悉,挪威已经有数家银行关闭了部分支行的现金业务,更有银行呼吁该国停止使用现钞。

  为何数字货币“一夜之间”成了各国央行的宠儿?

  在警惕比特币投机风险的同时,各国央行也看到了新技术给现有货币体系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央行认为,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控制力使得各国央行难以抵抗数字货币的魅力。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不仅有着高昂的印制成本——包括特殊原材料和防伪技术,还在发行、收兑、清点、保管、回收、销毁等环节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世界各国都试图降低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减少现钞发行和流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纸币的转移无法像数字货币一样有迹可循,在反洗钱、反恐、反偷税漏税、反商业贿赂等方面存在隐患。因此,在我国央行看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清算工具的创新,加强现钞使用的监管,减少现钞的流通,大力推进记账清算和货币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货币发展的必然选择。

  安全问题引关注

  数字货币看似离我们正越来越近,尤其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蓬勃发展,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明天或许我们就不用带着钱包出门,数字货币将颠覆现有的货币体系,一瞬间我们就能迈进数字货币时代。

  然而从现实因素考量,数字货币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近。有人预计,从问世到成熟,数字货币可能还需要至少5至10年的时间。这些时间要花在哪里?

  数字货币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障碍。在比特币身上应用的区块链技术是目前最为广泛认知、也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数字货币技术。

  简单地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一本数字化大账本,其中记录了所有人的交易信息,但这一系统同时必须保持公正透明,不能够被人为篡改。但就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占用大量资源——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难以应对一国数字货币庞大的交易规模。

  虽然与比特币技术原理相似,但我国央行要推出的数字货币却与比特币完全不同,设计起来要更加复杂。除了区块链技术,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等。

  然而,数字货币潜在的问题也让专家们忧心忡忡。最重要的问题是金融安全。作为一种数字化的货币,一旦产生漏洞和风险,对于一国的货币体系来说很可能是毁灭性的,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和隔离是最重要的议题。

  周小川曾对媒体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接下来,还要考虑如何在隐私保护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取得平衡。使用数字货币,要尽最大限度地保护私人隐私,但万一遇到违法犯罪问题还必须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对此,一些专家表示了悲观态度,他们认为监管是有可能存在失误的。在数字货币时代,私人的财富和财富运用的隐私保护难以实现,这也就给这种货币埋下了更多的风险。(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