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未来很难让市场如愿
- 发布时间:2016-03-28 08:34:2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市场总是会将模糊的新闻解读为想要的样子。尽管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声明和耶伦言论整体中性,并未释放太多确定信息,但汇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均表现亢奋,表明市场对无偏事实产生了有偏认知。笔者认为,美联储未亮牌,市场已All in,表现出对鸽派的极度偏爱,这反而加大了未来“失望”的可能。在美国经济主要数据接连超预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有所缓和、外部掣肘因素渐次削弱、潜在通胀压力有所上升、内部风格渐趋传统审慎的背景下,美联储未来加息路径将动态调整,而政策风格将比市场想象得更鹰派。事实上,议息会议后,四位美联储高官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3位就明确显露出鹰派特征,4月或6月加息已然成为一种选项。
从行动上看,美联储应时而变,如预期般放松了政策弓弦,预测点阵显示,今年加息次数从去年12月暗示的4次降为2次。从言论上看,美联储传递出的信息并未给出明确的政策指引。会议声明确定了政策方向,但未确定政策力度。美联储肯定了美国经济的稳健复苏,除工业和工资增长等少数数据略显颓势外,主要经济指标均表现有力,这奠定了货币紧缩的物质基础。但耶伦言论格外谨慎,本质上并未给出明确指引。耶伦认为:第一,美联储未来的加息依旧是个相机抉择的过程,“没有预设路径”,未来4月、6月、7月、9月、11月和12月都有展开行动的可能,但也不确定;第二,美国经济整体复苏稳健,外部不确定性阶段性缓解,但并未根本解除,实体经济既有下行风险,也有上行风险;第三,近期通胀数据一直处于高端,但也不能由此认为核心通胀率还会进一步上升;第四,美联储希望保持谨慎,但并不希望行动落后于曲线;第五,利率预测并非预设计划或承诺。可见,耶伦言论非鹰非鸽,因模糊而显得无偏和中性,这暗示美联储内部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尽管言论本身无偏,但市场却始终对美联储放松政策充满迫切的期待,所以,市场对此的解读为,不鹰就是鸽。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再到耶伦,美联储近三任主席均给人以偏好宽松的印象,美联储在过去几年也的确表现得非常鸽派。伯南克为拯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并在2010年至2011年全球加息大潮中始终保持零利率不变;而耶伦继任美联储主席后,在退出QE和首次加息上表现格外谨慎。但笔者认为,决定美联储政策风格的,不是人,而是趋势。美联储常年表现像老鸽,未来表现则可能像雏鹰。从政策方向看,美联储越是酝酿许久才改变货币政策,越是不会轻易改变政策方向,美国产出缺口已接近消失,重回宽松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增长效应,还会凭空加大通胀效应,长期中得不偿失,因此,任何关于降息、QE4或负利率的猜测都是不专业、不现实的,美国经济基本面早已符合持续加息的条件,政策制定者只要保有基本专业理性,就不会走任何形式的回头路。
从紧缩节奏看,美联储加息路径显然是已有相机抉择的动态路径,然而,一个基本确定的特征是,美联储会比市场预期的要更鹰派些。原因在于:第一,近期公布的美国经济核心数据全都超预期,经济增长内生性稳定,通胀压力意外上升,就业市场复苏强劲,基本面支持美联储未来的紧缩;第二,春节后市场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认识趋向理性,中国因素难以像去年9月一样对美联储政策决策带来额外压力;第三,大宗商品迎来超跌反弹,超调的经济风险存在趋势性回补的内生倾向,美联储不能对可能形成的新“供给冲击”坐视不理;第四,美元指数在首次加息后渐进下降,美元过度升值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压力渐次缓解,赋予了美联储更加鹰派的可能;第五,据笔者对前瞻性泰勒规则的理论研究,受泰勒规则内生机制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美联储在加息周期上具有比市场预期更强烈的鹰派基因。基于如此分析,笔者判断,美联储今年加息将超过市场目前预期的一次,上半年(4月或6月)就很可能会迎来今年的首次加息。
美联储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关键政策变量和左右他国政策选择的重要外部变量。美国3月不加息,全球资本市场迎来短期喘息之机,处于宽松周期的经济体迎来短期政策调整窗口。而欧洲央行已先期有超预期的宽松举动,负利率之余还普降三大基准利率,加大QE力度并向着QQE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日本央行维持了已于年初超预期的负利率政策,全球政策宽松侧的重要经济体均在稳步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应该说,美联储这次不加息给宽松侧的其他经济体进一步创造了步欧日后尘“有所作为”的机会。我国货币政策在稳健灵活偏松的方向上也迎来了一个较为难得的政策窗口,考虑到前期超预期降准并未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太大压力,降息潜在可能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未来美联储可能会比市场想象得更鹰派,风险偏好的短期恢复难以长期持续,已明显回调的美元汇率存在波动走强的内生动力,大宗商品市场和全球资本市场可能很快就将承受压力□程 实(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