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水长城“三绝”
- 发布时间:2016-03-26 07:31:4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温来生文/图
位于京郊怀柔区九渡河镇西水峪村境内的黄花城水长城以“水”著称。这里融青山、碧水、古城垣为一体,至美至极,叹为观止。这里既有水库,又有长城,是北京界内乃至全国都非常少有的山水相连的长城,其中独享世间少有的水中“蛟龙”三绝景,更是堪称世界奇迹。
“一绝”之城水两相恋
寻山路拾级而上,只见崇山峻岭中闪现出一条白色“长龙”,时而没入水中,时而蜿蜒在山顶,这就是景色秀美壮观的黄花城水长城。
黄花城历史悠久,形制独特。仲夏时节,这里的室宇村舍会淹没在漫天的黄花之中,因而得名“黄花城”。据史载,黄花城长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1592),隋、唐以后曾多次修缮。明朝大修长城,京城北面的长城大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好的修复加强。黄花城位于明十三陵的东北侧,为拱卫皇陵龙脉的一个重要关口,东连慕田峪,西接八达岭,全长14.2公里,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此处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精华所在,有“京师北门”之称。
相传,明朝时期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建造,但因山势险峻、工程浩大,历经多年才修好。朝廷几多不满。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便派人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为险峻、坚固,用米汤固定的砖石竟敲击不出一丝裂纹,而且所经账目笔笔清明,终于明白这城墙绝非偷工减料之作,于是便重新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显著的岩石之上,刻上颜鲁公体“金汤”二字。
“二绝”之长城出入水
水长城缘何而来?魅力何在?就在于水库大坝修起来后的“长城三入水”。
其实,造就“水下长城”奇观的原因,并非因为最初建此段长城时有意而为。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库(灏明湖),大坝截留,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三段长城自然断开,看上去就是山上的长城进入水中,又从潭水的另一侧上山的景象,由此形成了“似巨龙戏水、水没古城垣”的世间奇观,故而得名“水长城”。
古城敌台入云端,一泓碧水抱石垣。登城之上,只见一段长城从北面的山上蜿蜒而下,一段长城在南侧的山坡呼啸而上,最低点是一个小水库,被称为“二龙戏珠”。而从水库西侧的公路向东看,能同时看到山上的长城和水库里长城的倒影。罕见景致,世间难得一见。
水中,水长城很静,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形。巍峨的长城缠绵起伏,沿青山起舞,然后一头扎进美丽的灏明湖,然后又从水下“挺身而出”,三起三落,魅力无穷。这样的人间美景是自然与人工的力量浑然一体的杰作。殊不知,淹没了三段长城墙体,却造就了山水相连的长城景观,更是京郊独特的可近距离触摸的“山间碧玉,水中长城”。而像黄花城这样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绝无仅有。于是,有诗云:“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
“三绝”之明栗满坡生
置身长城环绕的百亩大明板栗园,可看到形态各异的40余株古树盘根错节,那巨龙戏珠之躯和撑掩苍天之冠,令人赞不绝口。据当地老辈人说,这些老栗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怀柔,各种古树数量很多,可为何只有黄花城一带有如此大面积的明代古栗树森林呢?据说,在当时,黄花城长城不仅仅是拱卫京师的北门,同时也是保卫皇陵、抵御外患侵扰的重要关口。士兵们戍边、修城,生活十分艰苦,却丝毫不敢怠慢。可朝廷拨发的粮草有限,将士们经常饿肚子。于是当时守城将士就带领士兵们,三分守边,七分垦种,在距离长城不远的空地上栽植板栗,做粮食充饥。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万株古栗树了。
如今,这些明代古栗树依然根深叶茂(未嫁接过),虽然历经数百年人间的风风雨雨,饱经风霜,但仍能开花结果,堪称一绝。如此大面积的古栗园,实为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奇葩,而其中最古老的“板栗王”,树龄在600年左右。难怪有诗赞曰:古栗苍苍满坡生,历经风雨仍从容;不吝献出丰硕果,颗粒饱满誉满城。
每年6月栗花盛开时节,漫步在百年古栗园,放眼望去层层叠叠,板栗花一丛丛、一簇簇挂满整个树冠,黄的像沙,绿的似海,与古老的明长城交相辉映,微风袭来,飘来阵阵芳香。如今,游客更是喜欢站在长城脚下,临水而立,看苍劲的百年古栗树吐蕊,栗花怒放,感受古树新生、延续生命的别样风情。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