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K11:艺术推广与商业相结合

  • 发布时间:2016-03-26 03:42: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陈学慧 袁 勇

  “我是一个特殊的人。”这是香港地产大亨郑裕彤的长孙郑志刚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怎样“特殊”?在交换名片时,郑志刚执意要给两张,一张写满了他在家族产业中的多个头衔: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联席总经理,新世界中国地产、新世界百货中国、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另一张则写着一个他更在意的身份,K11艺术基金会创办人兼主席。37岁的郑志刚,不仅觉得自己的身份特殊,更认为自己不依靠家族独自创业的历程、创业的领域以及创业的收获,与不少人心目中的“富三代”形象相比,很特殊。

  作为创业者的郑志刚,谈起自己的经历眉飞色舞。郑志刚目前每月有一周时间在内地,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北京。“我非常看好内地及内地市场,接下来我要把K11中心延伸到许多内地城市。”郑志刚踌躇满志。

  从香港“火”到内地

  2009年,从瑞士银行回到新世界集团任职3年以后,30岁的郑志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艺术购物中心——香港尖沙咀K11艺术购物中心,除了很多第一次登陆香港的品牌商户之外,香港K11还展示着13组价值上千万港元的艺术品。K11在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并且收入比整改前翻了3倍。根据2015年的财务报表,香港K11的出租率接近100%,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

  在香港K11取得成功后,郑志刚开始布局内地。2013年6月,上海K11正式开张,并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上海热潮。2014年3月,上海K11举办了莫奈画展,异常火爆,为期3个月的展览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观展总人数达到35万人次。其收入不仅包括门票,还包括近800种与展览相关的衍生产品,展览期间商场的营业额也增长了20%以上。尝到了甜头的上海K11,在2015年11月又推出了“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又一次吸引到近20万观众。根据统计,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平均每月的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

  上海K11的成功也让郑志刚对未来的内地市场充满了信心,他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10到11个城市再开16个K11项目。

  很多人将K11的成功归纳为艺术与商业的简单结合,在香港K11开业并迅速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之后,周边也很快有了许多模仿者。郑志刚认为,他们并没有看到K11真正的精髓。“他们只学到了皮毛,以为摆几件艺术品在那里就可以吸引人流,却看不到我们在背后所做的大量工作和积累的底蕴,好的硬件我们有,但是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力量,这是我们比其他模仿者强的地方。”K11拥有的艺术团队是郑志刚颇为看重的力量,“我们的灯光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来调的,不是随随便便布置的。”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精致追求可以说是K11在运营架构上与其他购物中心最大的不同。

  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双赢

  谈及创建K11的最初设想时,郑志刚说:“我对艺术一直很有兴趣,很想推动现代艺术给大众欣赏。2008年时我觉得零售业非常同质化,从我们收集的VIP顾客数据里也可以看到,顾客越来越年轻,而且开始对一些过去固有的商业模式产生厌倦。我学过艺术,也热爱艺术,就想把艺术的大众化推广和商业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香港的K11。”25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K11的目标客户。“因为他们对新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想象力。”

  “把艺术推向大众”,在郑志刚的概念里,这样的目的让K11不仅是一种商业创新,更是一种社会创新,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双赢,“这种双赢才可以让这种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志刚眼中的K11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购物中心,而是一个可以让顾客充分感受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购物,也可以欣赏各种现代艺术品,还可以在都市农庄等景观中感受与畅想。

  尽管莫奈画展等大师作品展览吸引了公众最多的注意,但是把西方顶尖艺术品带到中国并非郑志刚对于K11设定的全部艺术表现模式,他的愿景在于把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因此,越来越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出现在K11内。“希望以后K11可以变成当代中国艺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软实力符号,让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让中国人在其中找到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出来的品牌。”

  为了更好地让艺术推广和商业模式相结合,2010年,郑志刚创办了K11艺术基金会,通过K11购物中心的盈利来支持基金会运作,通过基金会运作各种展览,再吸引购物中心的客流。“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艺术搭建一个生态平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社会大众,促进新一代艺术家和新一代公众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希望通过K11和新一代共同成长。”

  厚积薄发的创业

  如此看重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这个身份,既是因为郑志刚热爱艺术,也因为在这里,他是一个创业者而非继承者。郑志刚14岁时去美国读书,4年以后考入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

  结束大学生活后的郑志刚,先后加入了高盛和瑞士银行这样的顶级投资机构,他把这一切经历都看做是日后帮助自己能在商界独当一面的学习与积累。直到2006年,郑志刚选择回归新世界,但他并没有待在香港,而是来到了新世界中国地产位于北京的管理中心,在这里,他担任决策者副手的角色。“我感觉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我可以了解内地文化和内地人的做事方式,也可以练习我的普通话,内地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没有外界感觉的那么复杂。”郑志刚说。

  如今,深深打着郑志刚个人烙印的K11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作为创业者的郑志刚也有了越来越厚的底气。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郑志刚认为,“失败是为后来的创业成功积累的最好功课”。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