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奥秘
- 发布时间:2016-03-26 03:42:0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国太行山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个癌九个埋,紧噎慢噎,三个半月。”一位村民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回忆他父亲:“到了晚期,每天只能勉强喝点蜂蜜水,最后连咽下一口唾液都成了奢望。”村民口中提及且在当地高发的这种“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我国恶性肿瘤前四位的食管癌,这种鳞状细胞癌正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
2013年,33岁的吴晨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最终选择了食管癌研究方向。作为一名“80后”新锐,吴晨是我国此研究领域新一代研究者的代表。“全球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中国。我有责任对此进行研究。”她告诉记者。
据吴晨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便开展针对食管癌发病原因和遗传机理的研究。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20%。数百万人因此受益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接力”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联合攻关,从食道癌患者的家族聚集性出发,推测这些患者可能有容易导致癌变的基因缺陷。最早一批研究者发现了太行山区是中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域,并尝试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嗜好烫嘴的食物、吸烟、饮酒中,寻找癌症高发的原因。
吴晨说:“食管癌患者到晚期已经没有手术的指征了,化疗、放疗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们的研究角度是从基因组学入手,定义和筛查高危人群,通过早期介入、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肿瘤发病率。预防和治疗食管癌是我国科研人员需要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在标本搜集上,吴晨她们不仅针对太行山区的食管癌高危人群,也针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散发人群,即对那些并不存在家族聚集性的人群进行研究,看是否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做了2万余例食管癌标本,一例例收集起来的过程近20年。这些标本库的建立也是我的导师以及国内合作同行多年的积累,因此,所取得的成果应该是整个团队的”。
得益于前辈的研究成果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吴晨和团队发现了14个存在于中国人体内的食管癌“易感基因区段”,绘制出中国人食管癌的遗传学图谱,为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这张关于人体“底层结构”空前复杂的“地图”上,她发现了部分导致一个人更易患上食管癌的遗传因子。这让医生有可能通过低成本的普查,筛选出那些在基因层面上更易患食管癌的人群。对于那些携带易感基因的人群,这项研究提供了“未雨绸缪”的可能,通过早介入、定期检查、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降低其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吴晨看来,这更像一张宝贵的、可供查询和标记信息的地图。
吴晨提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最高。西方人的食管癌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但主要是食管腺癌,变成了腺状细胞癌,而不是中国人的食管鳞状细胞癌。从致病因素分析中可以得出:欧美人群主要病因是食管胃反流造成的;中国人群主要是由于饮食过烫、病毒感染等原因。她强调说:“中国人群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非常低,在欧美人群中也基本没有发现食管鳞状细胞癌,这就是差异。因此,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欧美人不会做这方面的研究。”
吴晨提醒说,在目前发现的易感基因区段中,有2种与人体代谢酒精的能力有关。如果这2种基因存在缺陷,那么,当此人有饮酒习惯时,发生食管癌的风险会比不携带风险基因且不饮酒的人高出4倍。下一步,她打算继续攻关,将数据的误差影响降到最低,更为精确的对食管癌遗传因素作出把握。吴晨说,“我想要完全绘制出中国人食管癌的遗传学图谱,这条路可能还很长。但我坚信,只要花时间、静心做,就能稳步提高食管癌预测的成功率”。
因研究成果突出,吴晨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组委会给她的获奖理由是:未雨绸缪,潜心探究食管癌易感基因的奥秘。通过绘制基因组图谱,发现肿瘤易感基因,为中国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