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念好“山”字经写实“农”文章

  • 发布时间:2016-03-11 06:29: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王秀勇胡成虎古宇

  安顺作为贵州山区的一个地级市,“山多”是其主要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安顺的资源在山,优势在山,发展也在山”是安顺市干部群众的集体共识。近年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依托“山”资源,做好“山”文章,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山地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

  到“十二五”期末,安顺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3亿元,较上年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02元,较上年增长10.96%。全市非粮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5.8%,较上年高10.69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连续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达到30.5%。粮经比由2010年的53∶47调整优化到2015年的30∶70。全市农村扶贫对象从2011年的74.65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8%下降到13.9%,先后有2个县、40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园区引领调结构

  在安顺市,说起“三姐妹联手创业,让千余亩岩旮旯变成花果园”的故事无人不知;谈起一类贫困乡镇镇宁县六马镇蜂糖李、关岭县普利乡牛产业、紫云县达帮乡紫葡萄……干部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在这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动下,贫困乡村里的农民群众逐渐摆脱贫困,走上了一条发展致富的小康路。

  进入“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将蔬菜、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烤烟、优质粮油和生态畜牧业七大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产业来抓,突出要素支持和平台建设,以创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山地资源,按照“四大块面”布局,强力推进“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下,紫云县“抓特、扶优、突弱”工作和“一园两带四区”建设、普定县“七条农业经济产业带”和“四朵金花”产业分布、“红瓦绿蛋”石漠化生态牧养蛋鸡模式、沪昆高速产业带25度以上坡耕地生态建设模式等新的特色和亮点不断涌现。

  安顺市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自2013年全市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已建成18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18个省级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51.05亿元、销售收入91.76亿元。

  在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安顺市进一步把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延伸到乡镇,提出了“乡乡镇镇建园区”的产业布局。截至2015年末,全市建成85个乡级农业园区(基地)。乡级农业示范园区的蓬勃发展,让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园区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镇宁县大山镇“生态牧养蛋鸡基地”、六马镇“蜂糖李专业镇”、紫云县坝羊乡“生态茶叶专业乡”、达帮乡“山地葡萄专业乡”,普定县化处镇的“特色蔬菜”和“朵贝茶叶”已成为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典型。

  基础建设增效益

  进入3月以来,距离镇宁县城60多公里、安顺市区近百公里的打帮乡李子产业村双许村许漫组满山遍野李花灿烂绽放。看着白艳艳的李花挂满枝头,3公里长的硬化道路修建一新,种李大户吴兴国放心地出了一口气:“今年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李子运不出去卖了。”

  打帮乡的李子丰产却因道路基础设施差,运输成本高,让很多前来考察的客商望“李”兴叹,果农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子烂在地里。为了改善基础设施现状,打帮乡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先后争取到整村推进道路硬化、机耕道、小水池、小水窖、太阳能路灯、渡口等26个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该乡的基础设施。

  打帮乡仅仅是安顺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安顺市通过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6.98亿元,升级改造路、水、房、电、讯、寨,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869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市、县级示范点创建点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00万人。通过继续实施安西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完成了烟水配套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五小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石朱桥、新场河等8座水库,全面治理95座小型病险水库,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完成河流治理堤防建设179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8.37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4.96万亩。

  为了不让一个人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掉队,2013年以来,安顺市按照“一村一同步小康扶贫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的要求,选派市县部门单位“一把手”全覆盖1007个行政村挂任村“第一书记”,并派出1007个同步小康工作队、4775名工作队员进行帮扶。2015年,又重新调整1007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并将原来担任“第一书记”的部门“一把手”更名为“帮村书记”,形成了“双书记”帮扶工作格局,让驻村工作“既有人办事、又有钱(项目)办事”。安顺市同步小康“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以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资源,不断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农村提速发展。仅2015年,通过“双书记”协调的项目就有1651个,解决资金2.06亿元。

  深化改革添活力

  “农民的地就是农民的天,农民的幸福就在田地间。”然而,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财富,长期以来由于确权难、评估难、抵押难,变成了“沉睡的资本”,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为了撬动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定。

  为积极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模式,普定县先行先试,于2014年8月7日向试点企业普定县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了全省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该企业以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获得了普定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900万元。此举为推动农村资本有形化、实物化,扩大农村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破解农业发展资金难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安顺市始终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作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的强大动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力保障了全市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农村金融信用市,农村水利改革、林业改革、农村社会治理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

  改革,改来了出路,改来了发展活力。曾经是“空壳村”的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在遭受2014年的一场洪灾后,勇于突破,除旧革新,在安顺市率先成立了村级土地流转中心,颁发土地经营权证,成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破除陋习,大力整治滥办酒席……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个昔日的“空壳村”就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实现了蜕变: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8万元飞跃到2015年的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不到4000元增加到2015年的7859元,超过了安顺市的平均水平。

  绿色理念强生态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安顺市是珠江—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生态旅游龙头地区。同时,安顺又是贵州省石漠化分布最广、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其中岩溶裸露面积66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石漠化面积为29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88个百分点。

  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安顺作何担当?“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狠抓造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抓好县乡村造林和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生态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央和省、市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6.26亿元,共完成营造林242.6万亩,是“十一五”时期的2.58倍。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较2010年增加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森林面积达639.44万亩,较2010年增加1.21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绿地率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平方米。

  石漠化治理是安顺生态建设的重点,更是难点。多年来,安顺市把石漠化治理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走生态经济型治理之路,探索出多种特色经济型治理模式。

  如今,石漠化治理产业“安顺金刺梨”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金果子”,全市已种植金刺梨达20万亩,年产值逾3亿元。2015年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普定县向石山要地、客土种桃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已成为农民群众战天斗地精神象征;“板贵花椒”、北盘江地热河谷的关岭县、镇宁县“火龙果”品牌叫响省内外市场;紫云县通过退耕还林经果林经济型治理模式开启了“乡乡有特色、处处是景点、人人可参与”的全域旅游新时代;山地特色林下经济型治理模式让“红房子、绿鸡蛋”、林药、林菜、林菌产业成为安顺境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突出湿地保护和建设,修复“城市之肾”。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启动,虹山湖获批省级湿地公园,3月3日,安顺市黄果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挂牌。全市修复和完善生态系统踏出坚实一步。

  农旅融合兴产业

  美丽乡村,农家院落,显山露水,寻见乡愁。看一看田园风光,尝一尝农家果蔬……这是无数人向往的乡村景象。

  让游客收获休闲,让村民收获财富,已成为安顺市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常态。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独特的田园风光,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紧密结合,将农业与餐饮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饭店、生态餐厅、农业休闲餐饮项目;不断挖掘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功能,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农(渔)家乐、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形式的生态休闲农业。成功依托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资源优势,打造了石头寨等一批集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区;依托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了“镇村联动”的旧州—浪塘模式;依托山地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了“农旅结合”的陇财村;依托多元的民族文化,新打造了“区域融汇”的平坝区小河湾村。

  鲍屯、天龙、大寨和石头寨4个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石头寨、滑石哨、尚兴、木城、高荡5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桃子村、滑石哨村被农业部命名为2014年全国最佳休闲美丽乡村。一批精品线路、精品景点的成功打造,不断吸引游客,提升人气,实现旅游热村、旅游活村、旅游富村。

  在农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农业产业也方兴未艾。全市建成以西秀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幺铺肉牛屠宰交易市场为代表的6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以柳江、百灵、雨润、牛来香、百花串、特驱希望等为代表的2家国家级、43家省级、19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32个家庭农场、16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涌现出梓涵、川渝、黔优品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体系逐步成型,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辐射面广、受益农户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回眸走过的路,岁月峥嵘风雨兼程;举目看向前方,耕耘不辍再铸辉煌!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安顺市明确了“十三五“的发展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确保到202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实现农村与城镇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