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搬进新居不忘乡愁

  • 发布时间:2016-03-05 08:31:3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四间正房,两间配房,单户面积140~160平方米,房屋外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农村特色风貌,屋内则配有水冲式厕所、清洁新型电采暖方式进行供暖,同时达到抗震节能标准……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山区搬迁之前,北京密云区高岭镇界牌峪村的村民想都不敢想。

  自200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20.4亿元共完成搬迁3.4万户、8.4万人,建成新村180个,1/3的村发展为民俗旅游专业村,其中15个搬迁新村荣膺“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搬迁工程不仅使山区农民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实现了安居,还搬出了新生活、新生态、新产业、新农民,搬出了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搬迁,让家园更宜居

  休闲设施、文化广场、公共厕所、垃圾分类、公交车站等公共设施,成为绝大多数搬迁村的标准配置,部分搬迁村还实现了统一供暖和污水处理,并建起自己的养老院、卫生站、学校等,基本实现了15~20分钟的公共服务圈。

  2014年,市级基础设施补助金由4万元/户提高到6万元/户,得到山区农民的广泛拥护。搬迁农户住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许多山区搬迁新村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暖、污水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村庄道路周边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根本转变。

  延庆区北地村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文化,他们利用闲旧房屋为60岁以上的老人开办免费的“颐年餐园”,能同时接待50人就餐。此外,还设置了棋牌室、聊天室等娱乐设施,每月定期为老人们进行三次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免除了老年人就医难的后顾之忧,成为延庆区首家被评为“敬老文明号”的单位。

  搬迁,让生态更友好

  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其卫生习惯、思想观念等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已不再是邋遢、粗俗的代名词,他们也爱美、也讲卫生,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此同时,通过合并自然村片、集中建新村,十几年来,北京山区减少自然村543个,节约村庄建设用地6000多亩。伴随着山区村庄布局的调整,政府节省了基础设施投入;人为不利影响减少,促进了生态恢复。

  房山区霞云岭乡石板台村的村民刘丹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这个地方牛羊满地跑,烧的是柴火,风一刮一层土,你想讲卫生也没条件。现在好了,不仅我们自己爱干净、讲卫生了,就是走在大街上,看到地上掉个果皮、垃圾袋什么的,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搬迁,让产业更兴盛

  山区搬迁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避险安居问题,集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很多村还通过山区搬迁变成了民俗旅游村,依靠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农民住房这个生活资料变成了生产资料,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目前,搬迁村中有1/3发展成了民俗旅游村,有条件的地方还实现了“建一个搬迁村,形成一个美丽的乡村民俗村,打造出一个乡村酒店”。

  怀柔区中榆树店村新建了医疗卫生室、太阳能公共浴室、文化广场、益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健身场所。全村现有45户民俗户挂牌营业,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日接待高峰达1000余人。村民彭冬梅是一位脑瘫患者,一直不能干重体力活,以前靠种地每年收入不过2000元。通过从事民俗游接待后收入逐年增加,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她家经营收入达到了3万元。

  怀柔区白河北村,2013年正式开始民俗旅游接待,5~8月份为旅游接待高峰期,每周平均接待漂流及游客达5000人次;每周入住、就餐人数达3000人。2013年,这个村户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纯收入最高的户达到35万元。2014年“五·一”期间,该村平均每户纯收入2万多元,最高的户有近4万元。

  据介绍,2014年全市计划搬迁2951户6471人,涉及平谷、怀柔、密云、延庆4个区、16个乡镇、32个行政村,其中含16个低收入村,目前已完成启动工程建设,其中北庄、卜营、红旗甸等18个村部分搬迁新居主体已完工,部分搬迁农户实现当年入住。通过摸底排查,比对北京市国土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在充分尊重农村实际的情况下,明确了未来三年的搬迁任务,共涉及搬迁农民1.3万户、2.9万人。2015年计划搬迁的49个村、4321户、9050人,目前已进入落实搬迁新村选址等前期工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