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 发布时间:2016-03-01 05:59:0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多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改革的稳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一项项社会事业改革,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描绘社会公平的美好愿景——

  连续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8.6亿人;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成就辉煌的5年。

  完善政策体系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过去5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步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重大责任,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2012年初,《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国家级就业5年专项规划,为5年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一项项稳增长、惠民生的宏观政策陆续出台,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谋篇布局;一条条稳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为人民群众就业指路引航。

  5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7.61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7.73亿人,增加114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3.47亿人增加到3.93亿人,年均增加1156万人。连续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400万人。几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低于5%的控制目标。同期,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在就业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一产就业比重首次降低到30%以下,三产就业比重首次上升为第一位;2011年至2014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86.4%、88.4%、88.2%和88%,较“十一五”时期显著上升。

  “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作为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

  5年来,人社部门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让广大毕业生有能力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年底总体就业率超过90%。

  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国家通过援企稳岗、就业帮扶、就业援助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1年至2014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每年超过550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年均180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共帮助22.7万户零就业家庭中26.8万人实现就业,确保了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2014年,全国城乡劳动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2159.6万。

  编织社保安全网

  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社保是民生之安。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积极发挥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保制度的触角从城镇延伸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拓展到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就业不稳定群体。截至201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58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66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8.6亿人,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已然成形。

  保障覆盖面更广,待遇水平与时俱进。“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连年增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首次统一提高,其他各项社保待遇大幅上涨。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迎来“十一连增”。调整后的月人均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200多元,增长2倍多。目前,这项涉及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政策已全部落实到位。

  公平公正,是社保领域改革发展的生命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冰……各项社保制度改革的相继落地,向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迈出坚实的步伐。

  “改革不仅解决双轨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而且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利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的发展目标。”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

  2015年,备受瞩目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千呼万唤始出来”,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步入科学安全、保值增值的轨道。对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养命钱”,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如今,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一张更加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已经织就,让亿万百姓享有基本保障,共享发展成果。

  提升救助水平

  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作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社会救助部门协调机制基本建立,“救急难”综合试点稳步推进。《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现了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和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共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884.64亿元,安排医疗救助资金676亿元,安排临时救助资金74亿元。全国城市居民低保月人均标准达到450.1元,比2010年末增长79.2%;全国农村居民低保年人均标准达到3182.3元,比2010年末增长126.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都超额完成了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当前,我国老龄化势头迅猛。面对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预计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30.3张,比2010年底增长了70.3%,实现了养老床位千分之三十的规划目标。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87亿元,地方福彩公益金累计投入249.7亿元,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展,城乡低保标准、认定、审批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随着我国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十二五”时期,我国直接实施医疗救助1.1亿人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达到5883元和4388元,有力保障了6611.1万城乡低保对象、517.5万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同时,我国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现稳步提升,惠及面逐步扩大,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残疾军人、“三红”“三属”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110%,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经费比“十一五”末期分别增长了110%、160%,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达到892万人,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44%,更好地保障了优抚对象合法权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