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对中国经济发展应充满信心
- 发布时间:2016-02-24 09:19:5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调整期,经济下行面临压力,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仍然让人充满期待。
全球经济:长期低迷、此起彼伏
上世纪中期之后,以中国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带动新一轮全球化和世界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
全球化大发展引发大规模的流动性和产能过剩转移,曾出现一定程度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措施救市,但根本上仍是扩大货币和产能投放,危机隐患未能消除,最终引发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并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
2008年危机爆发后,20国集团(G20)联合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运动,美国更是率先实施非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确实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急剧恶化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但救市根本上仍是扩大货币投放和政府投资,大量投放到能源、矿产等领域的投资,2014年开始形成新的供给投放市场,使本来将过剩的供给更加严重,结果造成大宗商品大范围、大幅度降价。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各种影响因素——新市场开发、人口增长潜力、货币宽松与债务率、地球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等等,增长潜力消耗过度,全球性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难以很快消除。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脉络,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的同时,过剩产能、危机隐患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将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
中国经济—:有近忧、无远虑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南方大水等因素,造成中国经济1998年的严重滞胀。
1999年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三大体制改革,将土地、矿产、教育、医疗等资源变资本,政府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升温。
中国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升温。反观美国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爆发,投资环境恶化,全球经济低迷。这为中国入世创造了重要条件。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中国,国内经济开始高速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经济率先止跌反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环境和资源潜力问题,以及人口红利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经济增长从2010年四季度进入拐点。随着资源和人口红利的消失,环境和产能过剩愈加引发关注,同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难以扭转,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巨大的压力。
但是,中国与世界相比,仍有很大调整空间: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仍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外汇储备仍然世界第一;仍有降息、降准的政策空间等。特别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潜力仍然巨大。而经济发展压力越大,改革推进的动力就会越大。可以说,中国的发展有近忧,无远虑。
中国已确定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并围绕“一带一路”进一步推进国内的改革开放和宏观规划,加快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等,特别是发起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放银行”等金融组织,以其开放性新模式,获取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成了强烈的国际影响。这也是推动IMF和SDR改革的重要因素,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胸怀。
2015年,中国政治上深化反腐,确立了“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军事上重大改革,国际上更加开放。尽管2016年仍将面临更大挑战和压力,但相信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必然推动中国更好地发展。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迈向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完全具备弯道超车、引领世界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已具备很强的工业制造和产品研发能力;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网络用户;工业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落后,给互联网经济新模式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等等。中国政府已正式提出和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相信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国际竞争,靠的是比较优势,在世界经济将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仍将是世界经济中比较领先的主要经济体。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不会削弱,而只会进一步增强。
从1900年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看,中国已经走出国运衰落期,步入国运强盛期: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打开,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饱受欺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第一个30年从高速发展到濒临崩溃;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9年,第二个3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信到2039年第三个30年,中国的GDP完全可能超过美国。
21世纪应该成为中国崛起的世纪,对中国的发展应该充满信心!(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 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