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变迁:电子红包成中国春节“新年俗”
- 发布时间:2016-02-22 09:58:3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合肥2月22日电(记者周畅)“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元宵节的到来,就代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入尾声。猴年春节期间的“红包大战”令人记忆犹新,电子红包逐渐动摇了传统红包的地位,成为中国春节的一种“新年俗”。
春节红包年俗有着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中国春节的传统红包俗称“压岁钱”,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贤友介绍,关于压岁钱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有种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受到惊吓而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后来有一对夫妻发现,当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下时,枕头便能迸发道道闪光,把“祟”吓跑。
从此,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便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压祟钱”逐渐被称为“压岁钱”了。“当然,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大多大同小异。”王贤友说。
据介绍,压岁钱的形式在古时主要有两种,一种可见于《燕京岁时记》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另一种直到现在也很常见,即长辈用红纸包好压岁钱,在晚辈拜年后派发,或在除夕夜由长辈悄悄放在孩子的枕头下。
王贤友表示,压岁钱可能最早起源于汉代。它并非是流通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正面往往铸有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去殃除凶”等,背面则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等。
宋元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红包的寓意演变得更为丰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寓意“长命百岁”,红纸里包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钞票后,家长们喜欢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包红包给孩子们,寓意“连连发财”“连连高升”等。
新中国成立后,压岁钱曾多为五分、一角的硬币。上世纪90年代至今,孩子们的红包开始上百、上千元,不过大部分最后都交还到长辈手中。
家住安徽合肥的沈先生说,虽然每年都要发出很多红包,不过最后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孩子给收回来。基本上就是将钱“转了一圈”。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红包早已不是孩子们的专属。一些“80后”“90后”在春节期间还会给父母派发红包,红包也成为晚辈对长辈的美好祝福和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
猴年电子红包的火爆,让发红包这一传统年俗有了新的形式。猴年春节,微信,支付宝、QQ和百度钱包等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红包新玩法,“集五福”“咻一咻”“红包雨”“摇一摇”等红包玩法让人们在除夕夜格外繁忙。
亲朋好友之间通过电子红包互相问候、拜年也逐渐成为了新年俗。
安徽大学社会系副教授王云飞认为,电子红包的兴起是传统红包文化的延伸,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形式。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红包文化的重视,还凸显了新时代贺新年方式的变迁。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看来,科技的进步为电子红包的兴起提供了技术基础,如微信、支付宝等应用软件的客户端正是以智能手机为基础发展起来。新型的电子红包借助信息技术影响支持着个体间的沟通交往,但不可否认,电子红包的兴起也使得红包由个人之间的行为,变成了多为企业参与的营销活动。
夏学銮认为,新型电子红包层出不穷的各种玩法不断刺激人们的娱乐需求,同时也充当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媒介,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多元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