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种粮大户如何跨过这个“坎”

  • 发布时间:2016-02-20 08:17:4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王喜进本报记者张凤云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山东省高密市的乡村已是过年的节奏,多数农户的大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灯笼……

  而几乎每一条胡同里,都有秋天打下来的玉米,用铁丝网圈着,一囤一囤的,任凭冷风将里面的水分慢慢抽干,外层覆着一冬的尘土,所以看上去并不如刚收获时那样鲜亮。2015年玉米临储价格调低,也让这里的农民感受到了“寒冬”的气息。然而对于种了4000多亩地的王翠芬来说,这个“寒冬”虽然艰难,毕竟还能度过去。

  土地规模化与更加有效率的粮食生产

  咸家工业区山丰新村不远处的一条公路旁,有一栋二层小楼,“翠芬蔬菜合作社”的牌子异常显眼。房间里,王翠芬正忙着打电话,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当地最大的种植户,大年初六就得开始蔬菜育苗,所以过年的节骨眼儿上她也不得闲。

  王翠芬从1995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已发展到4000多亩的规模。其中有2000亩种粮食。她说适度的土地规模化好处多多,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效率。这也是她在去年玉米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不至于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说化肥,一亩小麦用两袋化肥,批发价和零售价一吨能差250元到260元,一袋大概省十二三块钱。农机我用的都是大型收割机,叫联合籽粒收,小麦玉米都能收,15分钟能收7吨,大概十四五亩的样子。收小麦散户大概是50元一亩,大户35到40块钱。咱这成方连片面积大,能提高不少作业效率。再说大型机械掉粒也少,机子走过去之后地里基本没有遗撒,破碎率也低。”王翠芬对记者说,“还有浇水,我这全部都是自走式喷灌,小户就用不了。它覆盖面非常大,一喷直径就70米。咱就说现在一个工一天100块钱,一个工能浇4亩地,用这个的话一个人能管两台,平均下来一天能浇50亩,效率就上去了,成本也下来了。”

  记者了解到,当地散户种植一亩玉米的成本:玉米种4斤,大概30元;化肥,底肥加追肥,总共三百多元;农药、除草剂、治虫药、矮壮素总共三次,自己打,光药钱差不多40块;雇人打,一桶五到六块,一亩地打一遍需要两桶;农机播种25元一亩;浇一遍水是30元一亩,这还不加油钱。在厂子上班的人农忙时需要误工,大概需要10天的工,一天成本是一百三四。有一些距离水源很远的地块,就谈不上任何盈利了。粮食拉到市场上,有可能还卖不到大户的价钱。

  如此看来,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在王翠芬看来,相对于散户,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也就更好处理。但是王翠芬也表示,这些年来他们这些种粮大户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尤其是人工和土地流转费用,占去了生产成本的大头。

  王翠芬告诉记者,这几年周边农村土地流转费用已经涨到了1000斤麦子的价格,所以去年玉米价格下跌,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眼前并都没有受到损失,而种粮大户们的日子则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人工成本也在逐年提高,王翠芬有3个基地,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开出的工资就达60万元。“一个雇工一天一般七八十块钱,一个人在俺那个基地干一年就挣2万来块钱。小年轻不爱干,地里50岁以下的人一个没有,一般都是60岁左右的,70多岁的也不少。就这样,人还不好找。”王翠芬说,“合下来,一亩地种两季成本在2200元到2400元之间。”

  “有的大户2014年赔了,2015年又赔了,2016年再赔肯定就顶不住了。去年就有若干退地的。剩下俺这几个能扛住的,就跟老百姓协商,把流转费用降了降,有的村降了50斤麦子,有的降了100斤麦子。”王翠芬说。

  打井抗旱与滴灌设施的应用

  几乎一整年也没下过一场透墒雨,使得一些农户的种植计划完全被打乱了。田野里一些没来得及种植冬小麦的地块空在那里,等着开春种春庄稼。当然,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了抗旱,所以大部分田地还是泛着绿色,只是浇过两遍水的麦苗比只浇一遍的要青壮许多。

  村民告诉记者,在高密东乡这些干旱更加严重的地方,种植冬小麦前后,有些村民开始自己出钱打深水井,并向周边地块的村民出售灌溉用水,抽一个小时30到40块钱。

  2015年,王翠芬打了3眼深水井都不成功,一点水都没有就花了3万多块钱,又挖了一个方塘花了20万元,水量也不大。她告诉记者,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种地,感到这几年天是越来越旱,井越打越深,水却越来越少。

  “我在城南有块地,1000来亩。2012年、

  2013年的时候,一个井放上3千瓦的水泵够抽的,从去年开始这一个井不够抽的了,后来两个井也不够了,就三个井,四个井、五个井,现在八个井才能够这块地的,就缺水到这种程度。”王翠芬说,去年这里旱得特别狠,而她的粮食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减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她试验着在小麦和玉米上使用了滴灌。

  “效果挺好,超出想象。以前天旱的时候,浇过去那个玉米长起来也是七高八矮的。今年滴灌的玉米苗长得齐,玉米粒都鼓到顶了。”说到节水农业,王翠芬一脸的兴奋,“大水漫灌一亩地浇一遍要45方水,用自走式节水灌溉设备一亩地十五六方水。用滴灌七八方水就够了。浇的水没那么大,漏肥也轻。浇得狠了,肥都顺着水漏下去了,肥效也不行,所以一亩地本该使30斤肥,你得使60斤。省工省水省肥,还减少污染。”

  “眼观六路

  ”对接市场与种植结构调整

  这些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以及粮食价格的稳定,这片区域种植的粮食作物基本为玉米和小麦两季。2015年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使得很多种植户嗅到了市场的冲击。

  “去年种粮食不如贩粮食的。小贩一车能装10亩地的玉米,拉一车去能挣200来块钱,咱拉出这一趟去就得赔3000块钱,一亩地赔300块钱。”一位大户对记者说,“俺这个玉米打下来湿点,二十二三个水,卖7毛钱一斤,前年能卖到9毛钱。”

  而王翠芬是当地仅有的几个没有亏损的大户之一,原因在于她在流转的这4000亩土地当中,并没有全部种植粮食,而是提前进行

  了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风险对冲。

  “一半粮食,一半蔬菜,蔬菜以出口为主。”王翠芬指着墙上的一组蔬菜基地的照片给记者看,“订单蔬菜这块很稳定。不是说赚很多钱,没有订单的那些基地,年头好的时候,内销蔬菜好的时候他们挣若干钱,俺就挣不到若干钱,但是比较稳,人家赔钱的时候咱不至于赔着。”

  相对于散户,王翠芬这样的种植大户显然对市场更加敏感,也就更有可能把住市场的脉搏。王翠芬说,“大户种地比小户成本上要好控制得多,包括品种的选择上、科技的应用上,都有优势。更关键的是,这个市场需要什么农产品,我们也能比较快地接收到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二层小楼上望出去,一片麦田里远远地能看到一个白色的塑料大棚。王翠芬说去年玉米价格不行,她过了年想用这几个棚建个采摘园,种点比较稀缺的水果。

  但是王翠芬也说,“能有几个人能建起采摘园?投资很大,不是所有农户都能做的。大面儿上还是考虑种粮的比较多。现在就是土地流转到大户以后哪有那么多东西可种?全部上采摘、上蔬菜,很快也就饱和了。还不是以种粮食为主?再说做休闲农业这些,管理也很关键,管理不好的话比种粮食赔得还快还多。”

  一位种粮大户也告诉记者,种植粮食的成本如今已摆在那里,价格太低了也扛不住。他说搞农业上赔个三五百万元相当快,比搞企业快。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短,种茬玉米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大户们表示,他们这些真正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要想支撑下去,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精准扶持。也只有他们做大做强了,那些以土地入社的农户才可以跟着受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