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徐振强:“文化复兴-智慧协同”是激发十三五城市经济新动能关键

  • 发布时间:2016-02-14 11:0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徐振强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前,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城市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城市文化、智慧城市等与城市战略和社会民生密切结合的主题,频繁被提及。城市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城市成为当下热议的词汇。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人文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正在推进文化对于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实践总体一致。结合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国家推进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战略,借鉴国外城镇文化复兴经验,以文化创意新城和既有城区文化复兴等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两者联动,提出从空间上形成“聚落文化-城镇文化-区域文化-国家文化”承接、关联和活化的总体战略,为城镇文化复兴提供顶层空间战略支撑和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法,并将智慧、低碳、绿色等核心理念与文化充分融合。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面展开,超过25部、委、办和局等均结合自身职能,实施智慧创新。截止2015年9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文化的复兴与智慧的协同,将有力地提振城市的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特别是针对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要素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坚持文化复兴,激发市场动能,凭借智慧协同,促进市场应用,培育可感知的“文化城市”,重塑城市的灵魂与魅力,促进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带动规模消费,提高地区综合生产水平,将本地文化、区域文化和国际文化,有效统筹和空间化,依托复合型智慧技术手段(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在实现文化符号、标志和业态固化的同时,为城市经济注入安全且有市场需求的动能。

  一、引言

  自2010年开始,国家文化部与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分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目前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地方城市参与到示范区的创建中。与此同期,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北美和东亚等地区,正开展以城市复兴为总体思路的城市更新,其核心就是文化复兴,由此可见,世界发达经济体均将本国城市文化的巩固放在城市复兴的关键位置,城市复兴已成为欧美城市规划界高频率词汇之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的问题,指出要走包括文化传承在内,就城镇化的总中长期布局和形态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和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和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中国城市复兴的历史背景、总体现状和顶层设计

  自2000年我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并呈现板块发展的特征。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五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文化产业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世界一线城市的发展经验和产业升级的特点,文化的产业化已成为大都市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演绎城市内涵和提高宜居水平的关键性动力之一。作为产业的载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增长点位于中国。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开始调整,由工业化阶段迈入后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已然进入新常态,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土地的主要来源之一、老旧城区建设项目的工程重点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2011-2013年,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从1.3亿m2上升至4亿m2,约占新建建筑的1/5。以深圳为例,截至2013年12月,在建的城市更新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37%。深圳最大的旧改项目华润大涌的总建筑面积近300万m2,相当于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或江苏太仓新区的开发体量。房地产行业一般认为中国2014年一、二线楼市将逐渐过渡到城市更新的阶段。阮仪三于2013年12月明确提出将我国“旧城改造”改为“旧城更新”。在实践层面,深圳提出通过立法将“城市改造”提升为“城市更新”,我国在城市文化保护、旧城改造进入城市文明新阶段。

  三、中国城市复兴在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初步剖析

  3.1 政策规划与实践设计存在的主要不足

  规划问题表现在:在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中缺少对文化建设成效的考评与监督;对人文城市建设的历史/现代内涵定位和空间布局需进一步明确;关于村镇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内容较为有限;文化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学设计尚不完善,无法全面支撑我国人文城市建设的需要。在实践方面,中国城市发展在城市文化、社会、产业、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3.2 城市复兴中文化实践不足原因的初探

  当前规划区域文化发展的问题:(1)脉络结构和品牌价值亟需挖掘、提升;(2)产业化要素整合和整体性打造不足;(3)产业化路径需进一步定位;(4)区域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激烈且同质化高;(5)规划理念和方法对文化驱动的产城融合度不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性欠佳,经济建设、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遗存的历史环境和整体风貌时常被破坏并持续恶化。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均是针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应妥善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此外,规划策略方法、技术和最佳案例相对有限。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部分城市间产业规划和园区建设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国内各大城市建立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但由于指导和规划不足,很多城市并未结合本地文化特点来制定长远战略规划。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开展以来,保护体系日臻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认识需进一步增强。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当前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导的保护意识不强,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2)保护规划滞后。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依据,随意性大;(3)环境亟待改善。大多数历史文化名镇民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为保护环境提供保障;(4)信息档案亟待建立,妨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5)旅游开发性破坏时有发生,有时存在过度强调商业利益而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进行改变,甚至严重破坏名镇名村的历史真实性。

  四、我国城市文化复兴的总体战略构想与实现路径建议

  (一)不同区域尺度中国城镇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核心,梳理归纳出中国城镇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调研中国各区域文化发展现状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定位,提取区域要素,划分功能区,突出不同区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传承重点城市传统和现代文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基于复合创新、多学科集成创新和国内外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按照中国重点城市区域,归纳出具有生命力和传承价值的文化脉络;识别必须在空间层面予以规划体现的文化内核。

  (二)中国城镇文化复兴的概念总体空间规划(2016-2030)

  从中长期看,与我国总体发展相适应,研究并初步确定不同区域重点城镇文化复兴的重点,依据对中国城镇文化发展战略不同尺度研究,形成空间尺度的规划战略;确定不同区域内部文化复兴发展目标和提出区域间文化复兴交互机制;确定重点城镇在所在区域文化复兴中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导向。

  (三)中国城镇文化复兴的规划技术导则(2016-2030)

  对国内外先进城镇文化复兴案例的规划方法进行解读与评析,确定中国城镇文化复兴的技术指标,编制中国城镇文化复兴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城镇文化复兴在空间层面的规划实践,设计与我国城市(乡)总体规划相适应的规划体系,提高文化复兴规划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化复兴与文化产业的规划策略

  通过全面剖析并构建完善的规划区域传统和现代文化体系,将对区域的保护与开发按照文化创意旅游综合的理念进行打造,通过全要素整合和国际竞争力识别,构建分阶段的产业驱动路径。同时,构建具有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模块,提高地区产业在行业中同步升级的先进生产力,引入机制,用低碳宜居生态智慧理念提高区域规划建设质量,为产业规划提供有效的空间和人才支撑。

  (1)规划区域文化体系构建和文化内核打造

  加快从历史传承和城市复兴理念出发,全面梳理以规划区历史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板块,以传统和现代文化融合为理念,研究梳理规划区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所在城市、国际平台的价值识别的若干内核。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中心内核,从历史文化的一般理论(定义、建模理论、批判性观点)、管理网络(管理方式、创新性、产业集群、竞争、网络工作、社会管理)、相关政策(国家政策、数据管理政策、社会政策)、案例研究(圣彼得堡、西班牙、谢菲尔德、北京、苏格兰、蒙特利尔、威尔士)、区域文化(广泛意义、狭隘意义)、城市发展(文化导向、文化规划发展、案例研究)、不同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经济发展经验(城市文化、旅游业、城市创新性、商业经验、城市规划、城市地形)、企业家(态度、思想、企业文化)以及创新性(真实性、著作权、独立见解)等方面去研究梳理。

  都市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中心振兴、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集聚等衔接在一起作为产业整体进行规划,将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环境责任和文化生命力协同考量。图中以都市文化规划为中心,结合城镇战略规划、安大略省西南部报告、业务保持和扩张规划、惠灵顿县官方规划、品牌战略、休闲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协同考量。

  (2)文化产业要素整合和国际竞争力打造

  根据确定的内核,从城区域角度整合文化发展的要素,合理地构建起具有世界竞争力、差异程度高、与中关村创新衔接性好的文化产业链条(如图5),文化要素的多元版块由创意文化职业、组织文化交流、空间和设施、无形资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纪念日和大事件、创意文化产业组成。深入挖掘海淀区的原创科技优势、中高端人才创业优势、京津冀(保)协同发展的区域战略优势,深化文化资源要素整合,突出整体性打造,构建牵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在国际文化创意视野的基础上,整合本地本区域的文化要素,着力打造(1)精品皇家文化游览品鉴区;(2)中、高端度假会所休闲区;(3)智慧创意人文示范区;(4)人才职住平衡先导区。

  (3)文化产业链设计和分阶段耦合式驱动

  引入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将产业链充分统筹,按照规划区文化发展板块的开发节奏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从板块内外部适度超前打造若干具有市场适应性和产出的产业化路径。通过对区域空间文化创意子行业资源禀赋的可视化分析,解析出产业链的设计思路,提出分阶段的耦合路径(图6)。

  (4)同质化风险防控和先进生产力引入

  建立有效的同质化风险防控机制,调研北京市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及中长期动向,避免低水平、低产出、低竞争力的产业设计,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二次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发掘文化创意型先进生产力,提高分阶段引入的水平;动态研究联合国创意城市、欧洲文化之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试验园区以及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产业重要信息。

  (5)用低碳宜居生态智慧理念优化规划

  突出产城融合,强调产业集聚和就业辐射的能力规划,通过将低碳宜居生态智慧等理念融入到文化产业规划中,实现规划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高度和谐和良好人居的保持,提高区域内外人才的可持续吸引力和文化创意产业内部不断快速升级创新的能力,保障规划区文化创意聚集区实现在中国文化创意领域的引领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基底上,按照可持续理念,将低碳生态等概念在空间具体化(图7),日本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城市的生态减排的先锋行动计划(图8)并相应提出了减排目标。

  六、结语

  城镇文化复兴与文化创意新城联动可为国家城市建设和文化主管部门提供城市文化复兴的总体空间战略构想,完善我国文化规划在空间层面的表达,强化文化规划实施力度;为我国不同区域重点城市的文化复兴提供可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法,提高相关规划技术人员的文化复兴规划能力。

  (作者徐振强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