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丝路“胡瓶”改变中国人的饮酒方式

  • 发布时间:2016-02-10 10:36: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冯国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西安2月10日电(记者冯国)致力于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研究的专家表示,类似于今天执壶的“胡瓶”实际上是由西亚、中亚传来的,其在唐朝流行后一改装盛饮料、乳品、葡萄酒等形象,逐渐演变成一种注器,进而以酒壶之姿跻身酒具家族,改变了中国人的注酒甚至饮酒方式。

  丝绸之路饮食文化交流专家、兰州财经大学教授高启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界一直关注丝路“胡瓶”的定义、质地、形制、出土地、传入时间等研究,普遍认为它是从西方传入的一种有别于中原瓶类盛容注器的一种特殊器皿,但其对中原饮酒方式的影响却鲜有涉猎。

  汉代以前的瓶子是侈口、细颈、鼓腹、圈足的盛容器,日常主要用于汲水、洒水。从目前出土实物及图像、记载看,早期的酒事活动中,均没有瓶子出现,盛酒、挹注酒、饮酒,用的多是瓮、尊、勺等器具。譬如,瓮用于储存酒,尊用于饮酒时盛酒,勺从尊中挹酒,羽觞(耳杯)则用于饮酒,瓶子基本与酒事无涉。

  高启安说,经过大量的文献学和图像学考察,不难发现“胡瓶”是对其从外域传入而起的名字,其它叫法还有“注瓶”“银瓶”“注子”“执壶” “凤首壶”“带把长颈瓶”“带把壶”“单柄壶”“环柄长颈鸡头壶”等。除出土者外,唐代“胡瓶”图像多见于三彩骆驼驮载或饮酒场合,其功能主要是盛容、注入液体。

  初步统计,目前中国“胡瓶”的图像资料主要分布于墓葬壁画、线刻画、石棺床刻画、艺术品,以及敦煌的壁画、绢画、纸画和出土实物之中。“胡瓶”材质为金为铜或为陶,但其功能、形制均大同小异。此外,日本正仓院藏两件瓶类盛容器中一件标明为“胡瓶”,一些佛经中也有“胡瓶手”的记载。

  “胡瓶”在西方怎么用呢?高启安认为,作为流行器皿,它与西方长期饮用乳品有关,其作用主要是为家人、食客分配注入乳品,从而形成手执单柄方便、其流细长如鸟喙、其足环而稳定的易注液体的特点。唐代出现大量骆驼驮胡瓶的艺术品,其实反映了胡人以之汲水、烧水、烧奶饮用的生活方式;至于大量出现于宴饮场合,很可能是以其注饮葡萄酒,显示时尚或奢侈的饮食生活。

  “胡瓶”怎么成了中国酒瓶呢?专家认为,以尊勺盛酒、注酒,挹注时不精准,容易洒落和飘入灰尘,同时操作繁琐,酒精易挥发而影响酒的品质。从东汉魏晋以来,“胡瓶”传入中土,遂因其有流、有把、有盖,以之注酒,有绝尘埃、不易洒落、注酒精准、手执把取方便简易等优点,逐渐取代了尊勺注酒方式,成了迄今仍通行的注酒器——酒壶。

  “胡瓶”称谓什么时候消失的呢?高启安说,中唐以后,“胡瓶”渐渐融入中原文化,其样式渐多,而且出现了一种大小合适的专用注酒“小胡瓶”改称“酒壶”,同类的器皿还用在烹茶上被称为“茶壶”。最迟至宋元以后史料的注酒器中,几乎看不到“胡瓶”称谓,而管状流的酒壶已开始大行其道。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