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天福号送福到家

  • 发布时间:2016-02-10 02:12:14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诗经》有记载,每到农历新年,老百姓都要喝“春酒”、吃“盛餐”、互道“祝福”、张灯结彩,以此迎接新年的来临。节日期间,老北京向来要吃天福号的酱肘子,预示着肥猪拱门、送福到家,图个吉利。

  小疏忽成就天福号

  相传老北京的“天福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经270多年了,据老人说它还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

  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子孙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由于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一天,刘凤翔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写着“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匾有上天赐福之意,于是买回来悬挂自家门楣之上。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

  过去酱肉铺是夜间秘制,早上出售,以保证鲜香可口。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因店小本少赔不起,只好将这锅煮得过火的肘子降价出售。恰巧一位宫中宦官来买酱肉,刘抵明胆战心惊怕因此惹祸,却不料又一次福从天降。当天下午,这位宦官就打发人来说今天的肘子特别好吃,以后就天天做这样的酱肘子。

  刘抵明在原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严格考究,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清朝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也随之誉满京城。

  清宫御膳必备名吃

  热衷美食的慈禧太后尝过天福号酱肘子后很是喜爱,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从此天福号酱肘子,就成为清宫御膳的一道必备名吃。据天福号的老师傅王守祥说,他已故去的师傅盛素海生前曾给宫中送过酱肘子。

  辛亥革命以后,末代皇帝溥仪向往西方生活,穿西装、吃洋饭,对清宫传统的食品不屑一顾,可对天福号酱肘子却另眼相待,天福号酱肘子是溥仪西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盛师傅回忆说,“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后,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来天福号门市部买酱肘子。溥仪嗜好酱肘子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有很好的描写。

  爱吃天福号的名人数不胜数,光演艺界大腕儿就有很多,京剧大师梅兰芳、叶盛兰都爱吃天福号的酱肉,袁世海爱吃天福号的鸡。他们既是艺术家,也是美食家,他们都认准天福号的肉制品。老师傅说,他以前还常给西单著名医师卢克杰送酱肉。

  炉肉重回百姓餐桌

  除了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著称的酱肘子之外,天福号酱肘子铺还在老北京西单牌楼下的时候,它的另一个招牌美食就是炉肉。

  早在53年前,天福号的师傅们每天早晨不到五点就起来架炉烘烤,到了上午八九点钟,店伙计用钩子将刚出炉的炉肉挑到前店,满屋香气腾腾。等到店门一开,香味四溢到店外,引得过路人都垂涎欲滴。

  2006年11月,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老师傅将已“消失”了53年的炉肉烤制出炉,使老北京人重新又尝到了久违的炉肉。如今,天福号的炉肉出自顺义的一个僻静小院,在顾客下完订单后,由天福号第八代传人冯君堂师傅和徒弟在这个堆满了果木的小院手工完成。

  制作炉肉,要精选猪五花肉,切成18厘米宽、30厘米长、5厘米厚的大块,去毛洗净,在0-10℃通风的专用房屋内晾晒。每炉每次只能烤12方肉,每天最多能烤40多块。

  京华时报记者胡笑红整理报道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