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正融入中国人生活
- 发布时间:2016-01-23 11:31:01 来源:西宁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专电(记者王健 程云杰)机器翻译的设想提出70多年后,一个核心技术人员不足十人的团队研发的机器翻译项目于2016年初荣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机器翻译的应用也更快更广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过去6年,这个团队开发出了能够支持27种语言相互翻译的智能软件。团队的工程师说他们现在只需要花11天时间就能上线一种新的语言。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工程师们对软件所掌握的绝大部分语言一窍不通。
百度公司技术副总裁、项目负责人王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项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国家对于团队科研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于产品本身社会价值的肯定。
记者了解到,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只需要针对所需翻译的语言挖掘互联网上的双语数据,再由机器从这些数据中进行自动学习并形成自动翻译的模型。
王海峰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日益密切的跨文化交流为机器翻译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支撑,因为用于训练系统的互联网双语数据大都来自人类的外语学习和交流活动;反过来,机器翻译又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
尽管翻遍纸质英汉字典也很难找到“喜大普奔”四个字的英文翻译,这句网络流行语的英文却能够在百度翻译APP上准确呈现。如果有人对着手机录入普通话语音“请问附近有餐厅吗”,百度翻译软件能将它翻译成各国语言甚至广东话和文言文。
“我自己就是一个机器翻译的直接受益者。”王海峰说,机器翻译技术对于生活的改变已经在逐步深入,“前段时间我去葡萄牙出差,虽然一句葡萄牙语也不会,但是通过手机上的百度翻译,旅途中基本没有遇到过语言障碍”。
除了外出旅游,不少网店也利用百度的机器翻译把产品和企业介绍翻译成外语,节省了一大笔翻译的开支。在实践中,还有不同国籍的医学专家借助机器翻译通过视频合作完成手术。
据悉,未来百度的科研团队还将推出更多语言,包括中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周敏说:“机器翻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按规则行事,缺乏人脑翻译的灵活度,对于翻译中不规则的变化很难处理。”
从事法律专业口译的邹婷芳说,机器翻译对于有固定语境的格式化语言的翻译比较精准,比如公共设施标识、网络游戏、合同等。另外,在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机器翻译可以不断更新大规模的语料库,这一点是人脑所不及的,也能为翻译人员提供很大帮助。
“但是就目前来说,机器翻译的应用范围还有其局限性。因为语言是鲜活的、充满变化的,机器应对变化的能力还是比不上人脑。比如在口译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十个不同的意思,这时候机器就不能像人一样准确地判断语境。”邹婷芳说。
受访的翻译工作者们认为,机器翻译很难取代人工翻译,尽管日常生活用语的翻译可能只需要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就可以了,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与人之间多层面、高水平、高精度的跨语言沟通需求越来越多,市场对翻译人员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王海峰认为,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各有优势。一个机器翻译系统可以同时掌握几十种语言的翻译能力,也可以擅长多个领域的翻译,这是翻译人员们所不具备的。但同时,优秀的翻译人员可以将语言的细微之处翻译出精妙的美感来,这也是机器翻译系统无能为力的。
在分析用户需求的过程中,王海峰发现机器翻译正在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便利:“我们通过对访问量的监测,发现周末访问量会上涨,周日尤其多,我们分析可能是很多中小学生在写作业时会用到我们的产品。”
对于这种趋势,上海新东方学校英语老师姚莹有一丝担心。她认为,机器翻译让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捷径,但是并不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由于准确性的缺陷,机器翻译对于传统的书本学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周敏认为,人类的语言学习热情不完全取决于有没有机器翻译,而更多在于学习者对语言技能的需要程度。如果只是一时的需求,下载一个翻译软件就可以对付。
“人天生都有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欲望。”邹婷芳说,“即使未来机器能够帮人们解决所有语言沟通的难题,人们还是会有学习外语的需求和热情,还是希望能通过外语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直接的、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