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对“人口红利消失”何须过分担忧

  • 发布时间:2016-01-22 08:45:31  来源:光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作者: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涛

  近年来,在国外“唱衰”中国的各种声浪中,所谓“人口红利消失”无疑是一个较具学术迷惑性的观点。一些国外学者或媒体声称,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将使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从而动摇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如1月17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就臆断,到2020年,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将彻底终结。

  应当承认,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挑战。2010年,我国15-6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触及74.5%的高点后持续回落,截至2014年已降至73.4%。2002-2014年,0-14岁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从22.4%降至16.5%;与之相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则从7.3%升至10.1%。在15-64岁人口中,15-19岁、30-39岁两个年龄段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塌陷带”。

  我国“严格一孩”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多年,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引发了不少社会和民生问题。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民生关怀、社会安定等的需要。经济方面的考虑不能说没有,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将人口问题与中国经济前景捆绑在一起,由“人口红利消失”得出中国经济将丧失竞争力的论断显然未能与时俱进。

  从供给端来看,首先,国际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均收入即将跨入1万美元前后,其国民经济仍主要靠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驱动。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2025”战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注重制度变革、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非单一资源禀赋的粗放式投入。

  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地域辽阔,在东部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并不低(考虑到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现实约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已日趋明显),仍有较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再次,随着我国不断加大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可实现“以质补量”,这一块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未来我国还可考虑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序列,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以提升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最后,互联网科技、无人技术和高智能装备的普及也将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在这些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上,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事实上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一些领域还具备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例如,我国无人汽车很可能在5-10年后就要投入实际运用,未来很可能对出租车客运、公路货运、驾校培训等行业的就业形成一定冲击;同时,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日新月异,不但早已进入了工业制造领域,还开始进军金融服务领域,未来甚至还将全面进入教育、养老、餐饮、居家医疗等服务业。2009年至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以年均58.9%的速度增长。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即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中,中国约占四分之一。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80万台,2025年更将升至180万台,其增速远远高于人口自然增速。

  从需求端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投资和净出口影响并不直接,理论上的确可能影响消费需求,但也不尽然。就消费需求而言,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是一个更为关键的拉动因素。除工资收入保持必要增长外,社会保障、医保、保障房建设、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等转移支付手段和福利措施都应同步跟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