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前11月花4万亿全球扫货
- 发布时间:2015-12-23 14:5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羊大为美。以强大实力为后盾,中国企业才能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赢得全球竞争力。
2015年,中资公司掀海外收购兼并热潮,推动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会继续出手“扫货”,2016年中资并购额将创出新高。
据路透社12月22日消息,亚太地区今年截至目前的收购兼并总额达1.2万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46%。具体而言,1月-11月,中国大陆市场企业并购金额达4970亿美元(约合32180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69%;排名第二的是中国香港,企业并购金额同比跃升340%,达1307亿美元。两个市场合计规模已接近6300亿美元(约4.07万亿元人民币)。
汤森路透的初步数据显示,在2014年下滑20%后,中国重新恢复了对海外交易的好胃口。以民营企业复星为代表,中国大陆企业纷纷出海投资——2015年在此领域已支出了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
在转型升级的自我调适中,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至多年来的最低速度阶段。投行人士和分析师认为,正因如此,中国亟需获得赖以提升产业能级的先进技术;而环保要求和略显疲态的人民币也促使中国公司——比如在芯片和农化领域,在明年继续寻求资产并购。
“中国在行动,我们正准备迎来的新一年将是一个忙碌的交易年。”瑞信亚太地区并购主管加拉赫(Joseph Gallagher)表示,“中国人海外活跃领域的几大重点是半导体、电力和金融领域。”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最活跃的三大收购兼并(M&A)市场。对该地区的投资银行,这也预示着未来一年的良好前景。今年的大赢家是高盛,占据了16.7%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摩根斯坦利和汇丰银行。值得一提的是,汇丰2014年仅排在第二十八位,但在今年协助完成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一系列海外交易后,成功跻身前三。
投行人士指出,与约十年前的鼎盛时期相比,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2015年的并购交易中并不那么活跃。反腐行动高压下,国企领导人对重大决策更为谨慎。不过,在半导体和农用化学品领域则不同。由于在这些领域自身存在技术或研发上的短板,中国政府强力支持企业进入上述拥有广泛商机的市场。举个典型的例子:拥有国资背景的清华紫光,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投资3000亿元,打造成为世界第三大芯片制造商,杀入英特尔、三星电子和高通三家垄断的领域。
另一个正在推进中的交易也值得关注。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控股”,00392.HK)欲收购德国市场领先的垃圾能源公司EEW,对其潜在估值约为18亿美元。路透在11月曾报道称,参与竞购的还包括光大国际与首创集团。
此外,日前彭博社爆出消息称,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正考虑收购欧洲顶尖农化企业先正达(Syngenta),谈判已进入高级阶段。
激发中企海外投资热情还有另一个因素——人民币。随着美联储逐步加息,路透预测认为人民币估值明年可能进一步下滑5-7%,更多内地资本希望在海外获得较高收益。
“这与过去五年里,日本海外投资增长的驱动因素相似。”德意志银行亚太区并购主管埃拉林格姆(Mayooran Elalingam)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间的合并重组也有望增加,尤其是科技公司——在增长放缓和激烈竞争的双重挤压下,科技企业需另辟增长空间。
同时,“国企改革和国内产业整合,在明年的经济活动中仍占据主要议题。”香港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业务联席主管顾宏地(Brian Gu)表示。大型国有企业的合并风潮,在今年已席卷多个行业——在铁路设备和机车制造领域有中国神车,航运行业有中国神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