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在现场,是记者最高的荣耀

  • 发布时间:2015-12-22 06:06:1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他的职业是记者,每年在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发稿200条以上,最多的年份发过300多条;他工作18年来,有17个春节没有和家里人团聚;近年来,阜阳所有的重大时刻,无论是非典、洪灾还是春运,他都在现场。他是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

  “抢”新闻,一直在路上

  熟悉高思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多年来,他肩扛沉重的摄像机,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新闻现场赶到另一个新闻现场;多年来,凭着那股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饱受肩周炎、腰肌劳损、心绞痛等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依然奔波在采访第一线。

  有一次,高思杰刚做完甲沟炎手术,左脚肿得像枕头一样,只能趿拉着拖鞋走路。恰巧那时颍上发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灾区采访,在门口被台长拦了下来。高思杰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沓塑料袋,笑着说:“台长,让我去吧,我多穿几层塑料袋,脚就不会沾水发炎的。”

  他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如果一个人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马怀业说。

  为了“抢”新闻,高思杰一直在奔跑。

  2007年夏季,一场特大洪水突袭淮河流域,高思杰迅速赶到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在抗洪一线,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灾情、水情、民情等信息和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从阜南王家坝到颍上焦岗湖、姜塘湖、邱家湖,高思杰认真策划、拍摄、写稿、编辑、传输……整整32天,高思杰不分昼夜地工作。《王家坝闸门提至最高,濛洼蓄洪区继续蓄洪》《内涝区域全力排涝,沿淮地区及早补种》……大量新闻报道的播出,让全国的观众了解到阜阳抗洪一线的消息,被蓄洪区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

  在现场,是一个记者最高的荣耀。为了在现场,2003年抗击非典40天,他一次也没顾上看望近在咫尺的妻子、女儿;2003年抗洪救灾17天,刚满周岁的女儿腹泻严重,他没去照看;2007年抗洪抢险32天,妻子出差在外,77岁的老母亲生病在家,他挤出时间去药店抓了中药,却一直没顾上去取。“高思杰当了18年记者,17个大年夜没和家人一起团聚。今年女儿去世了,他担心我想不开,过年时才没有出去采访。”妻子刘海燕流着眼泪说。

  “传递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是我们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责任。”18年来,高思杰的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在中央台、安徽台发稿近5000条;他的66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不仅如此,高思杰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业务论文13篇,并先后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爱家乡,都在作品里

  “阜阳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非典疫情、淮河洪灾,使阜阳的城市形象受到影响。我们的城市要加快发展,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阜阳发展作贡献。”高思杰这样理解自己的事业。

  “高思杰不要命地做新闻,不为名不为利,他就是单纯地热爱家乡、热爱他的职业。”朋友葛浩新说。

  看到庄稼长势好,高思杰为农民高兴;看到工厂的生产红红火火,他为工人高兴;看到医院服务水平提升,他为病人高兴;看到学校窗明几净,他为学生高兴……高思杰把阜阳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都拍得充满感情,一字一句、一篇一集都饱含着他火热的深情。

  为更好宣传阜阳,他不断观摩学习其他媒体的拍摄技巧;为能给阜阳留存更多资料,他细心整理各种画面,春运的、下雪的、工业建设的,资料袋装满一个储藏柜……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有着血与泪的真情;没有华丽惊艳的表白,却有着新闻人的执着和平实。

  “我几乎采访过阜阳所有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行业精英,我细细体会他们做事做人的方式,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标尺和镜子,不时地量量自己、照照自己。”高思杰说。

  阜阳火车站客运值班员李玲玲对高思杰印象深刻。每年春运、暑运,李玲玲都能在车站看到高思杰的身影。“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都很美,可我们从来不知道拍摄画面的记者是用什么样的角度和姿势完成拍摄的。”李玲玲说,“为拍出一条好新闻,他能跟着我们拍一天,蹲着拍、趴着拍,甚至跪着拍”。

  高思杰成名后,不少媒体开高薪聘请他,都被拒绝了,他说:“我来自阜阳农村,是农民的儿子。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最好。”

  大情怀,爱洒人世间

  高思杰曾是个幸福的爸爸。

  “爸爸,您到姥姥家来吃饭好吗?”“爸爸,您来接我好不好?”……高思杰家里有60多封女儿写的“简讯”,餐巾纸上、作业本上、信纸上、卡片上都是女儿的心声。然而,幸福总是太短暂。2014年12月7日,脑干肿瘤、丘脑肿瘤等字样先后出现在女儿高雨桐的病历上。

  2015年1月底,阜阳下了一场大雪。看着周围白茫茫的世界,高思杰明白:女儿真的要走了。那个雪夜,一直不敢哭出声的高思杰夫妇,在病房外抱头痛哭,作出捐献女儿器官的决定。2月14日,高雨桐告别了这个世界。第二天下午,雨桐的眼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肾脏也让两名患者重获新生。

  农历正月初三,女儿离世后第七天,高思杰又扛着摄像机去了阜阳火车站,来到春运报道的现场。

  这一个现场和下一个现场,一位记者和一位父亲,这一次,高思杰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夜深人静时,像过去女儿给自己写信一样,他也给女儿写下了一封信——《女儿的温度》。信中,他回忆了女儿出生时的美丽、成长时的快乐、生活中的懂事及生病后的坚强。作为一名父亲,他也写下了自己的悔恨: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父女,爸爸再也不会因为其他原因把刚满周岁的你丢在医院输液,再也不会让你将情感的表达只停留在书信里,再也不会不把你的健康状况铭刻在心底……

  今年4月1日,高思杰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书,百年之后,他将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肾脏和肝脏器官。“我为新闻奔跑,却忘记了陪伴女儿一起成长。女儿捐献了器官,我也会这么做,这是我怀念她的一种方式。”高思杰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