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之争的公司治理逻辑
- 发布时间:2015-12-19 08:22:2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能够引来外部投资者觊觎的,可能是公司的品牌价值、资产价值或者公司拥有的其他稀缺资源。
控股权之争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控股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A股上市公司爆出内部争斗或者外部股东介入的争夺,更是层出不求。只是,此等事件作为公司大事件,期间暗含的事件驱动投资机会,却不被投资者所重视。常见的新闻媒体报道,也是多关注争夺本身而非公司股价。
想必很多投资者并不熟悉公司治理理论。一般而言,该理论的三大基石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投资者看来,委托代理关系应是最重要的公司关系,如果上市公司董监高成员可以恪尽职守服务整个公司利益,而不存在太多因股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成本,那么股东从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理想的股票分红和市值整体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
然而,可以想象实际中有太多的事与愿违,造成许多公司治理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和错位,甚至还有大股东利益输送的暗箱,大肆掠夺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
首先,从最糟糕的角度考虑,知名投资人王亚伟和许多投资者关注有重组预期公司的投资机会,主要原因就是公司自身运营进入困境。公司运营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外部原因最常见的是,公司所属行业告别景气时期,甚至进入衰退时期,因此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下降并且没有回转可能。比如一些老的上市公司,生产自行车等曾经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在当下已经很难有销路。
上述公司的困境极难改观,但也有部分公司主营产品尚有收入,但是利润太低,因此公司实际控制人有心转让控制权从而退隐。今年以来,此类公司屡现市场,有些生产小家电、包装箱等产品的公司,实控人以十亿多元的代价将控制权慷慨让人,随后新主带来有经营能力的非上市资产,复牌后股价连续一字型涨停。
内部原因则主要是公司经营不善、日常运营不济,以及实控人自己掏空上市公司。一家东北农业公司常年出现各种存货和收入问题,但王亚伟也曾经重仓进入前十大股东,不过等待几个月后无果退出。
其次,很多公司治理存在制度上的不足,而非财务舞弊或者造假。最常见的情况是,上市公司存在少数股权控制整个公司的现象,使得外部股东跃跃欲试、入室操戈。
所谓控制权,并不是要持有多数股份才能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很多时候,董事会主要成员持股数量不多,但能够通过各种先天条件或者其他资源控制董事会选举,影响公司决策,也是控制权的一种方式。但是,控制权与股权的长期分离,容易造成两种结果。
一种是拥有控制权的人,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谋取福利。一些知名的A股上市公司,品牌卓越但业绩一直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高管以及中层管理人员,通过自身控制或者影响与上市公司发生大量关联交易,而交易价格偏离市场要求。如此存在实际交易尚属好事,如果是违规担保、资金预付等形式掠夺公司利益,就涉嫌违法违规了。
一种是公司经营良好,董监高基于两权分离对股价并无足够诉求,因此引来外部投资者抢权。凭什么让几个人这么少的股权控制这么大的公司,这可能是有资金实力的外部投资者的战书宣言。
能够引来外部投资者觊觎的,可能是公司的品牌价值、资产价值或者公司拥有的其他稀缺资源。即便现有公司董事会能够击败外部投资者入主,那也将付出较大的成本。可以采用的方式,不外乎修改公司章程、寻找白衣骑士、毒丸计划等等。
2015年三季度A股市场暴跌,为拥有资金的外部投资者提供很低的介入成本。到今年年末,已有不少公司遭到举牌,媒体关注最多的是险资,也有其他资本举牌没有被充分聚焦。这些公司股价都出现了连续暴涨,分析他们自身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股权争夺大战,将发现非常多的事件型投资机会。 (杨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