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大国博弈:中东成为风暴眼
- 发布时间:2015-12-14 07:54:0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导语:
相较于去年,今年大国间博弈力度有增无减。其中,中东局势成为世界大国和地区强国间博弈最为显著的风暴眼之一。
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急剧扩大,国际反恐形势牵动了地缘战略格局调整。俄罗斯在叙利亚展开积极军事行动,特别是在战机遭土耳其击落后,俄与北约国家间关系愈加复杂化,俄美中东战略分歧难以弥合。在反恐形势日益严峻、难民问题压力骤增等影响下,法国、英国、德国等欧盟大国也加大反恐力度并开始军事介入叙利亚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土耳其、沙特等中东重要国家在本地区的军事、外交动作频频,博弈更趋激烈。
长达十多年的伊核问题马拉松式谈判在今年终于达成积极成果,为动荡不已的中东局势平添了一抹令世人欣慰的亮色,同时也给中东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有分析认为,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中东之乱本身又只是美国力量衰退背景下世界格局从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中的一个部分。在东方,美日纠结菲律宾等国,不断在南海问题寻衅滋事;在西方,美欧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对立在经过连番升级后进入一个僵持状态,但乌克兰危机远未结束,美欧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较量看不到有结束的迹象;在东西方之间的中东地区,“伊斯兰国”的扩张势头虽然在外部力量的打压下暂时得以遏制,但要根除这个毒瘤,以目前的国际合作力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回首2015,和平与发展,依然是需要各国倍加珍惜与呵护的两大时代主题。谁在真反恐、促和平、谋发展,公道自在人心。
导读
一、美国站在霸权抉择的十字路口?
二、全球反恐进入新阶段 大国在中东迈出战略性步伐
三、俄罗斯与西方:角斗场中心从乌克兰转移至叙利亚
四、伊核协议牵动国际关系 中东格局酝酿新变一、美国站在霸权抉择的十字路口?
南海问题的三重圈套
美国正主动放弃在欧洲、中东等地区主导地位?
世界格局的演变总是发生在旧势力衰落、新势力崛起的过程之中。在这里,美国显然属于“旧势力”的代表。它的力量依然强大,但与新兴强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优势却在不断削弱,这使得它越来越难以维系其全球霸权。
美国既想压制住新生力量中国的上升,又想挤压老对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还想保持其在反恐等重大国际议题以及中东等重要地区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全球霸主”的战略目标,可惜的是,对于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来说,它已经没有了能够同时实现所有这些目标的资源。在华盛顿看来,只有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到亚太,去解决“南海问题”才是“正事儿”,才能维护住美国的霸权。
这带来的实际后果就是,美国事实上正在主动放弃在欧洲、中东等地区的主导地位——或者说“霸权”。
美国坚持把战略重心放在亚太再平衡
近期法国、德国、英国相继宣布针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作为盟国,美国加大打击“伊斯兰国”的压力明显加大。张帆认为,美国最有实力打击“伊斯兰国”,但目前美国本土面临的恐怖威胁不似欧洲那么切近,“基于以往教训,美国希望欧洲在反恐上多出力,而不应该总想搭美国的便车”。
美国拒当中东“接盘侠”也说明,中东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地位大大下降,即便中东当前局势更趋复杂、恶化,美国仍无意改变现行中东战略,而是坚持把战略重心放在亚太再平衡上。
美国战略误判给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埋下祸根
在美国人的鼻子底下,一个历史观没有改造好的日本,在战后发展了经济,重整了军备,还建起了神社,甚至将战争恶魔的牌位堂而皇之地请入了膜拜殿堂。从修改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到拒不承认“慰安妇”的存在,对于日本右翼势力所持的扭曲历史观,美国难辞其咎。
出于维护自身战略利益、摆脱债台高筑的国内财政困境等目的,美国不惜纵虎归山,为日本发展军力松绑,无非是想让日本充当战略棋子,为其分担账单。
新安保法将日本带入准战时体制
安保法案包括1个新立法和10个修正法。新立法是《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其实质即“海外派兵永久法”。10个修正法则统一打包为《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根据这一法案,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同时扩大自卫队海外军事行动任务和范围等。
安保法案被称为“战争法案”,因为其实质就是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旨在扩大自卫队海内外军事活动。
美国想“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有点难
奥巴马的中东战略实现了“低成本”,即对中东乱局相对超脱,不派地面部队、不过多投入资源,但其要守住的“底线”却受到全面挑战。
在其亚太“主业”上,奥巴马也面临诸多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未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中国与邻国的经贸关系发展,美国盟友夹在中美两国之间,不得不“两面下注”,使美国战略推进遭遇困难。
美国内激辩对华政策的背后 欧美对华战略温差为何巨大?
强推“安保法”,安倍野心会止步吗?
二、全球反恐进入新阶段 大国在中东迈出战略性步伐
9月29日,普京与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午宴上碰杯。
全球反恐事业被迫进入新阶段
这是格局之变,犹如14年前美国的“9·11”。
新阶段体现在,恐怖袭击正在进入新高潮。诸多信息显示,恐怖袭击并不是“一次性事件”,“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并不打算收手,这让世界处于恐怖主义的阴影之中。一段疑似由“伊斯兰国”发布的视频称,该组织将对华盛顿、莫斯科等地发起袭击。对此,美国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警告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可能还准备发起更多的袭击。
新阶段体现在,国际反恐统一战线正在形成。
中东地区力量重组 大国纷纷增加赌注
当前在中东地区受大国支配的有两股力量。一股力量以俄罗斯为代表。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后,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四国集团”已经开始安全合作。一股力量以美国为统领,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参与的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虽然这两方都宣称目标是要打击“伊斯兰国”,但都在中东地区较劲。可以这样说,打击“伊斯兰国”的过程是大国在中东培养自己势力的过程,也是中东国家“站队”的过程。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区,对世界政治、军事、贸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战略资源看,中东是世界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区域,另外还有许多稀有矿产,对世界经济发挥着重大作用。
现在,中东再次吸引大国关注的目光,促使大国迈出战略性的步伐,正是因为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甚至不排除,如果大国在中东的较量持续时间较长、斗争更为激烈复杂,都有可能打乱美国原有的全球战略目标。大国在中东的博弈正在对今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法德英联手反恐 欧洲“三驾马车”共同出马
来自“伊斯兰国”的安全威胁是直接动因。自上月巴黎恐袭事件之后,“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阴云蔓延欧洲,作为一根藤上的蚂蚱,英、德两国显然难以置身事外。
而在外部威胁之外,三国共同采取打击行动,背后还有关乎各自国内政治需要的考虑。
三、俄罗斯与西方:角斗场中心从乌克兰转移至叙利亚
土耳其击落俄战机有何玄机?
2015年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俄罗斯:转守为攻 开辟反恐新战场
由于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等事件,形成了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和打压的局面,俄罗斯遇到了空前的压力。
让人没想到的是,普京总统面对西方国家带来的压力却出了个“奇招”——转守为攻,在叙利亚开辟打击恐怖主义的战场。
纵观全局,俄罗斯在战略力量的运用上的确“有高招”,通过开辟新战场将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中东的反恐局势上。而且在最初的空袭行动中用高强度的空袭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战果,和之前美国反恐作战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的战果使得俄罗斯迅速拿到国际反恐领军的大旗。
或许该说俄罗斯的“运气不错”,在其开始空袭恐怖组织之后不久出了两件事:一个是俄罗斯客机被恐怖组织炸毁,另一个是发生在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案。
突围叙利亚:普京“两线作战”胜算几何?
美俄博弈不相让 中东上空聚阴云
欧洲对俄态度发生转折
国际反恐触动各国地缘战略利益奶酪
俯瞰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版图,清晰凸显美法俄、俄土叙、俄伊土、美俄土等大小不等的战略利益三角关系。美法俄德均系战略大国,土伊(朗)沙特亦是战略攸关方。地缘政治竞争之利远远大于联合反恐之利。这些地缘战略迥异的国家,都已深度卷入叙利亚内战。各国当下的燃眉之急并不仅是IS构成的安全威胁,而是牵扯到更深层的地缘战略问题。
美国在欧亚大陆西端与南部的战略利益与中东反恐关联密切。美国外交安全战略指向有三:一是推翻巴沙尔政权;二是拒绝出兵打第四场中东战争,保持战略定力于亚太再平衡战略;三是拉高美元强势,加大对石油美元经济体系的掌控。于美国而言,经略中东的战略意义远比打击IS要大。
俄罗斯于9月末在叙采取军事行动,空袭给力,保叙有节,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俄伊伊叙黎五国构成的“什叶派之弧”成为欧亚地缘政治新兴因素,中亚与地中海分别构成弧线的起、终点,进而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逊尼派国家及土耳其的地缘政治利益形成不小冲击,也为俄土冲突埋下伏笔。
土耳其是欧亚大陆“战略支轴”国家,其对叙目标与美欧俄相悖。土欲背靠北约,遏俄入叙、支持叙反对派武装、颠覆巴沙尔政权、扶植突厥裔武装、打击库尔德武装,控制叙伊石油产销。土击落俄战机,藏有迟滞俄美欧关系缓和、防止巴沙尔咸鱼翻身的一面。但此举也把自己逼入羝羊触藩,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IS的打击,固然还将继续,但围绕这些问题的纵横捭阖,或将牵动从西亚北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甚或乌克兰的战略格局变动。
四、伊核协议牵动国际关系 中东格局酝酿新变
7月14日,民众在伊朗德黑兰街头庆祝伊核协议达成。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哈拉比萨斯摄)
几家欢喜几家愁 各国政策或将调整
作为伊朗在中东的“死对头”,以色列对协议表示强烈反对属意料之中。
沙特国王萨勒曼的侄子班达尔亲王在沙特一家报纸上撰文称:“签署‘伊核协议’意味着允许伊朗获得原子弹,并放任其在中东地区继续发挥破坏稳定的作用。”
埃及对这份协议表示了支持,希望它有助于推动中东地区安全与稳定。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同受战乱之苦的什叶派穆斯林掌权国家也表达了对协议的欢迎。两国显然是盼望,什叶派大国伊朗能在解除制裁后,在反恐和安全等方面拉它们一把。
分析人士认为,中东各国对伊核协议的不同态度显然与自身国家战略与安全利益密切相关。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很有可能促使这些国家调整内外政策,最终导致中东政治版图的重构。
达成核协议是美国在中东收缩政策的延续?
从奥巴马中东战略的发展轨迹看,伊核协议签署其实并不意外。近些年,由于美国在中东深陷战争泥潭、遭遇金融危机,美国谋求全球霸权力不从心。2012年初,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原则。这意味着,美国已不可能在中东应付伊朗的同时,又在亚太加大应对中国力度。权衡利弊,美国开始在中东收缩战线,如降低反恐调门、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通过“化武换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这其中,同伊朗缓和关系是最重要一环。美国日趋认识到,要想摆脱中东困境,关键是调整对伊朗政策,而解决伊核问题则是调整对伊政策的“总钥匙”。因此,奥巴马一上台,就给伊朗领导人写信祝贺新年,积极接触伊高层。2013年相对温和的鲁哈尼上台后,顶着国内强硬派压力同美国谈判,这让奥巴马更觉得“机不可失”。为达成核协议,美国国务卿克里几乎常年在欧洲和中东穿梭。这次与伊朗达成核协议,是美国在中东收缩政策的延续。
美国中东政策调整,其最终目的不是要离开中东,而是想恢复到过去的均势战略轨道,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背景下,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低成本地运营中东战略,维护地区主导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