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既要粮食满仓 又要环境友好

  • 发布时间:2015-12-03 06:21:2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又获得丰收,近年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巨大,但同时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复种指数高,四海无闲田;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亮起了红灯。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两个“紧箍咒”,农业已经到了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现代农业理念,正在走进我国,正在走进田间地头。

  生态农业新在哪

  眼下,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硬约束越来越明显: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复种指数高;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产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融合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高投资、高耗能的农业,虽然实现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近年来,“石油农业”引发的反思越来越多,许多发达国家纷纷转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部生态总站站长王衍亮说,建设生态农业要推进区域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粮食满仓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

  去年以来,农业部、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安徽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规划了4个示范市、30个示范县和100个示范园区;河北启动实施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东北地区实施了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节水增粮增效;西北地区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工程……

  有人说,生态循环农业不是新事物,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的地力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就包含着“生态循环”的理念。韩长赋表示,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是要简单回归传统农耕,而要传承顺应自然、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农耕精髓,同时要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等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

  环境友好价几何

  种植业的主要副产品是秸秆,养殖业的主要副产品是畜禽粪污。每到收获季节,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烧秸秆。曾几何时,黄浦江“漂死猪”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目前我国每年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8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仅为76%。没被利用的秸秆,大多就地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上升,全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不到50%。

  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好,但为何难落地?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认为,一是“资源环境有价”的理念尚未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还不高。二是生态循环农业政策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三是成熟的、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仍然缺乏,相关技术推广服务仍不到位,特别是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还有待完善。

  生态循环农业投资大、见效慢,而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又是公共问题,需要政策支持。专家建议要合理分担保护与治理的成本,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拓宽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渠道,进一步加大农业清洁生产、种养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的补贴制度。

  浙江省龙游县是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试点县。该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由浙江集美生物技术公司运行,采用高温碳化处理技术,日处理病死动物20吨以上。公司董事长郑灿说,每处理一头死猪,处理中心将获得80元的政策补贴。随着保险机制的引入,处理中心的收集人员会同保险公司的查勘人员上门“取货验货”,养殖户凭单据从保险公司领取理赔款。这样以经济利益引导养殖户主动上交病死猪,就不容易发生丢弃病死猪的现象。

  “对于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能够落实收费机制的建设项目,可以在完善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兜底补贴等基础上,探索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主体参与运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永田认为,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可以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投入品治理成关键

  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的主要投入品,当前需要处理好生态循环与投入品使用的关系。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化肥和农药功不可没,但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田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能走极端,既不能完全不用投入品,也不能继续盲目使用,而是要科学有效使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增施有机肥是替代化肥的有效途径。四川省积极探索有机肥资源利用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沼渣沼液收集、储运和施用。今年四川省级财政安排1600万元,在6个县探索沼肥异地还田利用,推广“粪-沼-果”等循环模式,新增沼渣沼液还田量28万吨。“今年,我们建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重点示范县33个、综合示范区127个,每亩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至2公斤,全年化肥用量增幅有望控制在1%以内。”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说。

  “农药的主要问题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稳定在31万吨(有效成分),利用率仅为35%。这主要是因为低毒生物农药杀虫效果不佳,加上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使得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难。”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说。

  今年秋收时记者发现,江西省加大绿色防控力度,推广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一批装备精良、反应快速、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同时,逐步扩大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逐步淘汰用量大、防效差的老旧农药。

  地膜覆盖技术在西北地区加速推广,但废旧农膜如果不及时清理,极易造成白色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膜使用总量高达200多万吨。由于超薄地膜大量使用,残膜回收再利用技术和机制欠缺,我国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

  甘肃省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了全省地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4%。在甘肃会宁县,有地膜加工企业10家,乡村回收网点28个,流动商贩50多人。废旧地膜回收企业敞开收购,激发了农民捡拾交售的积极性。由于当地农户已普遍使用0.01mm的高标准地膜,亩均投入地膜15斤,国家和省里补贴4斤,其余11斤地膜由农民自筹,农户每亩投入成本约70元左右,而回收旧膜可得约11元左右的补偿收益,捡拾交售废旧地膜已成为当地普遍行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