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陕西:百万群众借“挪穷窝”甩“穷帽子”

  • 发布时间:2015-11-24 10:42: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西安11月24日电(记者刘书云、陈晨)因灾致贫,艰辛重建,再因灾返贫,这种“恶性循环”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南部山区长期上演。为改变这种“魔咒”,自2011年起,陕西省启动了为期10年、涉及240万人的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迄今已使超过百万群众远离灾害困扰,通过“挪穷窝”走上脱贫致富路。

  吴润强过去居住在不通水、电、路的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麻坪寺村,虽然有一手漂亮的木工活,但他起早贪黑挣钱,也难以让全家生活小康、富足。“步行下山一趟就要5个小时,买个菜一天就过去了。遇到洪水,房子是毁了盖、盖了毁,挣点钱全投到盖房这个‘无底洞’。”吴润强说。

  在2013年末搬迁至汉台区移民安置点石门社区后,吴润强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宽敞楼房,自己终于有余钱搞起了装修施工队。两年下来,全家的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说起这变化,吴润强感慨万千,“你想想,连以前村委会都要在山脚下租房办公,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致富?”

  记者采访发现,吴润强过去的遭遇在陕南搬迁群众中并不鲜见。频发的各类地质和洪涝灾害,令他们陷入“受灾-重建-再受灾-再重建”的简单再生产中,无法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是陕南整体贫困的主要因素。”安康市副市长邹顺生坦言,陕南生态和农业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群众“因山而贫、因水而困”。要拔掉穷根,首先要挪出“穷窝”,告别土地贫乏、条件艰苦、信息闭塞的环境,这也是对传统就地扶贫方式的彻底变革。

  搬得出易,能致富难。老百姓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深山中搬出,如何将他们稳在城镇里、就地实现脱贫,是移民搬迁的深层次课题。在搬迁过程中,陕西始终将产业发展置于与搬迁同等重要地位,因地制宜配套产业,群众长期“耕无地、商无路、学无门”的尴尬正在改变。

  在平利县城关镇,当地为移民搬迁引进的凯瑞斯服装有限公司车间内,100多名员工在机器前紧张忙碌。城关镇药妇沟村村民柯成珍告诉记者,从山里搬进新型社区后,自己来到这家公司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了。统计显示,平利县搬迁户的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目前的7000元以上。

  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安康推行“园区景区带动群众兴业、资金互助鼓励家庭创业、以资代劳促进就近就业”的模式,引进服装、纺纱、钟表机芯、牙刷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山林经济、农产品加工、三产服务以及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蓬勃发展,12万转移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依托陕南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搬迁群众改变了“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方式,靠发展乡村旅游、富硒茶业等,让碧水青山再变“金山银山”。在安置有900余人的西乡县骆家坝集镇社区,一排排漂亮的徽派民居沿河而建,30多家农家乐旗帜招展,每到节假日,从西安、汉中各地赶来的游客往来如织,私家车时常将小山村挤得水泄不通。

  见到记者时,居民杨世清正在打电话联系一批山货。他说,每到周末游客接踵而至,自家的特产店去年收入突破了8万元。而在搬迁前,住在不通水电路的山上,家里的电视都成了摆设,自己甚至“连春节晚会都没有看过”。

  记者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获悉,“十二五”期间,陕南已完成32.4万户111.89万人的搬迁任务,其中集中安置102.5万人。“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抓好开工率、建成率、入住率等环节,以产业就业创业为重点,完成35.36万户的搬迁,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陕南移民搬迁任务。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