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把脉“互联网+”时代科普新趋势

  • 发布时间:2015-11-24 02:31:5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气候与环境领域成为近一年移动互联网网民主要关注的三大科普主题,占比为53.2%;新闻应用、微博等资讯类媒体是用户了解科学热点事件的主要渠道,占比为60.1%;15—30岁的用户是科普信息的主要关注者,占比为72.5%…… 在“互联网+”浪潮下,“互联网+科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1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腾讯公司主办的2015“互联网+科普”峰会在京开幕。会上发布了《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科普自媒体账号评估报告》两项行业报告,并推出科普移动化新产品——精准化新闻推送产品“天天快报”科普频道。

  腾讯网副总编辑葛燄介绍说,今年4月份,中国科协与腾讯签署了“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在大数据分析、科普精准化推送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目前,腾讯承接的科普头条项目总流量已超过6000万,在MERS病毒、天津爆炸案等大事件中反应及时并做深度解析;科普影视厅上传140多部作品,科幻电影相关点击量超过6亿;科普创客空间开展科幻小说接龙大赛,并邀请到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做项目指导;玩转科学中的脑力达人游戏,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导入了1000多道科普题目。这些成绩,都是“互联网+科普”的可喜探索。

  在人们深切感受到移动互联网为科普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发现许多打着“科学”旗号的谣言也有了肥沃的土壤,流传广泛。

  “我们自己就深受其苦,比如之前流传过的微信要收费,这种东西本是无稽之谈,但是迅速传播。也正因为我们看到这种现象,促使我们与科协的合作一拍即合。我们很希望有专业机构帮助我们,因为我们只是个互联网平台,我们并没有办法去做鉴定。”葛燄坦言。

  “科学”流言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混淆公众视听,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缺乏有效的辟谣机制是科学流言肆虐的首要原因,应根据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在跟科协合作之后,我们建立了一个专家群。我们会通过大数据的整理,将每天在微信上传播最广的十条消息里与科普相关的,发到专家群里,专家会给我们一个反馈,我们会再通过一些科普爱好者进行互联网化的再创作,经专家确认后发布出去。”葛燄表示,除了比较严厉的举报删除措施外,腾讯本身也已在进行辟谣方面的努力。

  对于微信朋友圈里疯狂转发的文章,年轻人比较早使用社交网络,看得多了,也相应有一些辨别能力,有些谣言就不会轻易相信。但一些年龄稍大的人,或者刚开始接触微信的人,看到每一条都好认真地去转发。而科普工作的目的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那么在“互联网+”的时代,针对不同的人群,如何让科普工作更有成效呢?

  “我觉得有些信息其实是无害的,比如水果煮熟了还是生了吃,梨对胃好还是不好,这些无害信息,我们就暂时不去管它。我们倡议年轻人在认为一篇文章是错误的或者明显是谣言的时候,迅速去投诉,只要投诉量达到一定数字,不管什么原因这篇文章都会被删除。”葛燄说,“净化互联网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

  针对老年人的科普工作,中国科协也正在与腾讯探索,希望将线下的老年大学拓展到线上。“我们可能会在网络平台上制作针对老年人的节目,我们的产品是没问题的,只是需要去探讨什么样的方式更能为老年人方便接受。希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提升老年人的科学素养。”葛燄告诉记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