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建养老社区闲置农宅增收
- 发布时间:2015-11-20 07:32:48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魏明俊文/图
利用农村闲置民宅,开办乡村休闲养老社区,促进村民增收、村庄发展,成为京郊怀柔区农村改革中的靓丽一笔。
近年,伴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怀柔当前农村房屋的闲置率已达13.9%。而在对北京市中心原有7个区的350名城市老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6.1%的老人有强烈意愿到农村,特别是到山清水秀、空气新鲜的怀柔,享受新型养老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与机遇下,北京市怀柔区以农村“新三起来”为抓手,用改革思路和措施,挖掘农村“三块地”中宅基地的宝贵价值,积极探索和唤醒农民手中所掌握的“沉睡财富”。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原则,通过政策集成,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优质社会资本——北京国奥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把社会养老前置化。该区渤海镇田仙峪村通过为身体健康、拥有自理能力、具备中高收入的健康老人提供乡村休闲式养老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中心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而且促进了村庄可持续发展。
2014年6月,田仙峪村凭借优良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村风民俗,被北京市确定为建设休闲养老服务社区试点村。为快速推进试点工作,村“两委”班子仅用20天就动员30余户村民自愿将闲置房屋交给村合作社统一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坤介绍:“村里能高效推进这项工作,主要在于政策讲解到位,‘两委’班子工作得力、党员干部积极带头。”
为把这些闲置农宅利用起来,村干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村主任杨永精家头一批将自家闲置的8间房腾出来。有人问他舍不舍得,他说:“建休闲养老社区是有益村里发展的好事,我是党员,又是干部,就得带头。”为保证群众了解政策、打消顾虑,村“两委”干部通过协商,采取分组按片入户,找有闲置房屋户算经济账的办法,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大家自愿将闲置房屋拿出来。因村里有闲置房屋的村民大都在外上班或打工,村干部就通过白天打电话约访、晚上登门拜访的方式入户做工作。这样的农户,仅村支书孙建坤一人就跑了10多家。
村民杜同伟家的闲置房原来经营“农家院”,每年挣些辛苦钱,听村干部讲解政策后,他觉得把房子交给村合作社更划算,便主动交出闲置房屋。他告诉笔者:“由合作社对闲置房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后,不仅房租价格上升,而且符合用人要求的闲置劳动力还能在村里就业,算是一举两得了。您说,这么好的事儿咱怎能不支持!”
试点工作采取农村闲置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提出“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农民所有、合作社使用、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具体做法是:农民首先将所有的闲置房屋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农户成为社员后,可取得房屋租金收入并参与收益分配。之后,村委会把拥有闲置农宅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北京田仙峪休闲养老农宅专业合作社,以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并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的主体。合作社在区、镇政府的指导下与企业开展合作,确定好合作形式、管理形式、收益分配方案等内容,每年取得收益时对社员进行分红,并对社员进行管理。北京国奥集团作为投资和经营的企业,投入资金改造房屋,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生活服务体系,组织农事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休闲生活,建立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区、镇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集成目前各项扶持政策,对试点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简化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那么,这些房屋、土地的租金收入怎么样呢?养老社区流转30处闲置院落,为拥有这些院子的农民带来近1700万元收入;将村委会办公楼建设成为综合服务中心,也给村集体带来155万元收入;为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和农事活动体验流转的60亩村里农用地,每年租金在20万元左右。
另外,村里的闲散劳动力也能就近加入社区从事保姆、保洁、餐饮等工作,前期已吸收19名农村妇女,每人每月工资都在2500元左右,之后还要陆续创造就业岗位,一些技术类的岗位工资达到每月4000元。除这些针对个人的收入外,合作社每年还可获得养老社区经营利润10%的分红,用于对社员和全体村民的二次分配。
为保证入住老人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国奥集团专门成立17人的运营团队,制定运营方案,明确客户准入和退出机制、收费办法、提供服务项目等内容,并做到入住、消费、建议、投诉全程跟进,公开透明。社区不仅建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公共食堂、休闲酒吧、餐吧、洗衣房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并配备专业医疗设备和专业医务人员。所有入住的老人只需办理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利用医保卡在卫生服务站买药或就诊。
从房屋的流转、租赁到整体的规划、建设以及社区的配套、运作,都尽量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如今,长城脚下的田仙峪村已成为京城“银发族”的向往之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