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血拼还须擦亮眼警惕“双十一”陷阱

  • 发布时间:2015-11-11 22:30:37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王政 张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每年“双十一”都是网购血拼日,但同时也是“假象”丛生时。假货品、假促销、假折扣、假信用、假销量、假维权……种种“假象”防不胜防。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了防范措施,监管部门也发出消费警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但要根治网购“假象”痼疾,需从监管协作、大数据打假等多方着力,也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并积极维权。

  货真吗?价实吗?“买买买”里“假象”多

  “双十一”因为半价折扣等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网购热情,“零点抢购”“秒杀”“买买买”几乎成为网民狂欢。然而每年“双十一”巨大的成交量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假象”。

  ——假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直是消费者抱怨网购的最大“槽点”,“双十一”更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时点。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正品率仅为58.7%。国家质检总局在去年“双十一”前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开展了产品质量专项抽查,经检验,问题产品占到26.1%。

  ——假促销、假折扣。每年“双十一”,消费者都会发现商家存在“先虚抬专柜价后降价”“折扣备货很少”“优惠注水”等问题。天猫方面表示,今年截至11月5日,累计已有2万多个“双十一”商品因为价格问题被删除、取消参加“双十一”活动的资格。

  ——假信用、假销量。根据信用等级、销量排名下单是不少“网购族”规避上当受骗的常用办法,然而每到“双十一”,虚假交易刷单刷好评、恶意炒信等行为便大行其道,原本客观的信用评价大量“注水”,反而成为吸引消费者“上当受骗”的陷阱。

  ——假承诺、假维权。电商产品维权本来就比较难,“双十一”血拼之后遇到问题要维权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电商平台、网店便大肆给出“包退包换”等虚假承诺和维权信息,等真正遇到问题,承诺、维权便都成为“泡影”。

  监管警示、电商送险

  有助今年“双十一”消费者避开“假象”陷阱

  为了在“双十一”释放消费潜能,政府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推出一系列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措施,目的是提醒、帮助消费者避开层出不穷的网购“假象”。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日前就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向网络零售经营企业发出提醒书,要求在网络上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标价内容要真实明确、清晰醒目,价格变动要及时调整。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容易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双十一”前夕,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到阿里巴巴集团调研时指出,电商平台要依法开展经营、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把好主体准入关,审查平台内经营者资质,使恶意商铺、失信者和侵权者得到应有惩戒。

  各大电商平台在“白热化”竞争的同时,纷纷推出了正品保险、便利退货等措施。天猫携手保险公司相继推出“天猫正品保证险”等一系列保险项目,如果消费者在天猫平台购买到假冒商品,将无条件获得退货退款支持,并可以获得4倍赔偿。

  京东、苏宁等电商也都有类似保障措施,“购物送险”正逐渐成为电商最新标配服务。

  根治网购“假象”痼疾,监管需与时俱进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种种网购“假象”,消费者要“擦亮眼”,电商平台要“把好关”,政府监管更要“给上力”,跟上网购快速发展的步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创新监管方式。

  最好的消费维权是从源头上打击制假售假,风起云涌的大数据以及日渐成熟的政企联动让源头打假成为可能。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境执法协作,提升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研发应用。这将成为治理网购“假象”的有力武器,也是今年“双十一”送给消费者的政策“红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与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国办的新规为治理网购“假象”明确了方向,但提升“买买买”背后的维权意识仍是每位消费者的“必修课”。“消费者要留存单据、积极举报,政府加强监管、企业加强自律有时候需要消费者去激活、倒逼。”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电商行业应该有自律平台,对卖家售假、投诉情况建立‘黑名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让卖家不想、不敢售假。”

  “电商平台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一旦监管部门与他们实现信息共享,对打击网络售假以及源头查处会有质的提升。”杭州市质监局副局长罗林峰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