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为何老是让亲属找不到人
- 发布时间:2015-11-09 02:30:58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视点
救助站收留流浪乞讨人员,要拍照、填表、登记。有没有收留此人,将其送往何处,一查便知。怎么可能“未见此人”呢?
5月17日,西安一名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后于5月19日被派出所送至长安区救助管理站收留。在随后的5个月里,老人的儿子先后4次前往寻人,却得到了救助站未见此人的答复。10月17日,被送往福利院的老人昏迷后,在医院去世。几天后,老人的儿子才从长安区救助站发布的一条认尸启事中得知父亲的下落。相关责任人已经被立案审查。
一句冰冷的“未见此人”,阻绝了一个老人的回家之路。哪怕工作人员稍有耐心,带着老人亲属在救助站走一遭,就可避免此悲剧。显然,救助站存在严重失职。相关责任人被撤职、立案,稍慰人心。
今年4月,信阳“干尸男童”事件,让我们记住了信阳救助站。彼时,新京报曾发问:“男孩死亡之前在救助站发生了什么?”面对眼前这出悲剧,我们同样应该追问:老人被送往长安区救助站之后,发生了什么?!
根据相关程序,救助站收留流浪乞讨人员,要经过拍照、填表、登记等步骤,据此,有没有收留此人,将其送往何处,一查便知。怎么可能“未见此人”呢?而即便老人亲属不来寻找,救助站也应积极帮助老人联系亲属。但事实是,救助站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其送往了福利院。
长安区救助站早就不是清白之身。去年,一对流浪母女曾被送往该救助站,但由于“这个女的言行似乎不愿意接受救助”,这对母女离开了救助站,之后饿死在果园。今年7月份,长安区救助站还曾被曝出救助站内开会所,变公益为生意……这些事件暴露了该救助站管理混乱的问题。就此说,老人被送往救助站之后死亡,并非无因可循。
2003年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将收容遣送制度送入历史,代之以救助管理站制度。但近些年各地救助站曝出的种种负面新闻,又让诸多救助站饱受诟病。如何让救助站成为流浪乞讨人员的取暖地,不再出现流浪乞讨人员进了救助站家属就找不到的悲剧,需要救助站真正从过去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而怎样让救助站职能转变,离不开依法监管和问责。
□王言虎(媒体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