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声音就是中国好声音
- 发布时间:2015-11-03 09: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提到传递一个国家的声音,我马上想起原德国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的一句话:你越把自己的全部给别人看,对方越会喜欢你。
阿克曼的这个经验,源于其对歌德学院发展的理解。二战后,德国因发动侵略在欧洲名声扫地,歌德学院这时成立了。在他看来,此举初衷是为了让世人知道德国不仅仅是法西斯的德国,也是一个拥有歌德、黑格尔、马克思的德国。但他们很快发现,“光做这种交流不起作用”。
意识到这点之后,歌德学院在传播德国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德国的痛苦、矛盾和历史。
德国没有回避弱点,慢慢也赢得了信任。其实,这种传递本国声音的逻辑是正常的,也是聪明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发达、再完美的国家也是如此。双边关系,没有绝对完美的对方,关键在于彼此间有没有气度去包容,或者去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共同成长。
中国不乏好声音,历史文化,发展智慧,让中国声音的传递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不过,我们依然要注意别踏入两个误区。一是发声的内容,应该避免“多做少说、只做不说”。这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不说,别人会问、会议论。
比如,中国近年平反了一系列冤错案件,这既是法治环境更加好转的征兆,却也暴露出司法制度的某些缺陷。再比如,中国存在环境问题,我们不单单要讲中国的责任感和诚意,也要讲目前遇到困难,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合作。
另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是“玻璃心”,认为如果自己人承认了某点不好,就是给中国抹黑,如果别人质疑哪点不好,就是居心叵测。
其实,为什么要担心被批评呢?如果批评得对,我们就承认、采纳,如果批评得不对,我们可以回应、澄清,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也不要害怕敏感,既然决定传递中国声音,我们就应该有自信和能力去把敏感的、尖锐的问题解释清楚,有魄力和勇气回应社会关切。如果有些事光靠“逻辑”不能完全解决,那就用“经验”说话,把提问的人带进中国走一走、实地看一看。
不久前,我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韩国,韩国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兼韩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在公开演讲时对我们说,大家不要光看好的,坏的也要看,看小巷子、小城市,看真的韩国人怎么生活,看韩国文化的背面到底是怎么样,这对你们回到岗位有一定帮助。
不仅学界如此。在大巴上,韩国女性家族部的随行官员,主动向我们介绍韩国光州事件。更难得的是,作为官员,他还在这种场合主动表示,韩国内部对光州事件的评价也有争议。
那么,这会不会影响韩国在中国青年心里的形象?恰恰相反。就周围朋友的反应看,大家普遍认为,韩国很坦诚,即使并不完全同意某些观点,但依然大大增进了了解、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双向信任:我自信,我也信任你,才会把自己完整的一面告诉你。
中国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成功经验。广州亚运会前夕,一些迎亚运工程扰民,媒体随后报道了时任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的一段言论。苏泽群在市建委协调会上炮轰这些扰民工程:“这(扰民工程)让我就没有什么好心情,天天打开报纸就是批评。”在另一场合,亚组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还直言:“如果你耳边一直被轰炸亚运会、亚运会,天天被迫眼睛看、耳朵听,这样的宣传让人难以接受。”
广州发出的声音没有神化广州。从短期上看,这种自曝家丑无疑“破坏”了广州形象,为广州减分。但或许恰恰如此,多年过去了,广州依然是最受中外人士欢迎的城市之一,开放、包容、务实、客观依然是这座城市的名片。这样的城市不止一个。
传递中国声音,我们想要获得长期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坦诚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世界就会读懂中国。(卢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