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互联网照我去运动:吃饭时面前不是饭菜都是数字

  • 发布时间:2015-10-29 15:21:58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宅在家中,就能享受各种服务。也难怪有人怀疑,互联网会让人越来越懒。

  不过,也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互联网越便利却越“勤快”——他们在朋友圈晒步数,用App约健身。“互联网照我去运动”,正是这群人的写照。

  【晒成绩】

  第一次就收获十几个赞,虚荣心混杂着成就感

  2014年1月6日,高磊至今记得自己开始锻炼的那一天,甚至可以把“回忆”精确到:“上午7点09分到7点44分,跑了4公里”。

  不是高磊的记性有多好,只不过是在锻炼伊始,他就在手机上装了一款运动App。这款软件不仅能记录每次锻炼的时间、地点,还能精确到每一段路程、消耗的热量等信息。

  “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减肥,不是第一次减了,这次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些科技成分。”与体重“战斗多年”的高磊,用过不少锻炼方法,以往他总是将锻炼情况记录在纸上,记得次数多了,“纸不知道扔哪了,锻炼也坚持不了。”

  直到2013年底,高磊决定再次减肥,身边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你干吗不装个锻炼的App?”

  让高磊没有想到的是,装上App再锻炼,确实有了许多不同——每次锻炼后,看到锻炼的时间,详细的热量燃烧数据,让他多了一份成就感;软件中提供的“配速”、“心率”等概念,也让他对锻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开始每公里我要跑7分钟,有了App,我可以每次挑战上一次跑步的速度,还能选择各种锻炼计划,这些都是传统锻炼方式很难实现的。”大半年的时间,高磊已经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十公里跑,“没有软件,就算跑了十公里,我都没法知道。”

  更重要的是,App的使用,让高磊终于可以“晒成绩”了。

  “第一次把跑步的截图发到朋友圈,就收获了十几个赞。”那是2014年2月的一个清晨,高磊头一次跑出了六公里,这个在外人看来不算什么的成绩,却收获了朋友的诸多赞扬:“这下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心里想着,下次跑个更远的我还发。”

  也许正是这股子“虚荣心混杂着成就感”,高磊的锻炼一直坚持到了2015年,这也是他人生中坚持锻炼最长的一次,“锻炼的时间长了,体重下来了不少。现在有时不去跑步,还觉得难受,主动去跑跑。”

  【拼步数】

  一帮宅男,聚会话题都变成了运动

  晒成绩半年多,高磊发现,身边人都开始晒起了锻炼成绩,就算是不用运动App,朋友间也开始拼起了“步数”。

  “拼步数”的兴起,源于微信自带的功能——只要用户关注“微信运动”公众账号,并使用苹果手机等设备,就能将自己每日行走的步数,上传至朋友排行榜中。用户不仅能够互相点赞,在排行榜中获得“每日冠军”的人,还能“占领封面”,将自己设置的图片推送到所有人面前。

  “我觉得一天跑个一万多步不少了,可排行榜上,这成绩都排不上号。”高磊排行榜上的朋友们,不仅有平时就热爱运动的健身达人,连平时大家眼中的“御宅族”,也开始每天刷步数,“没个七八千步,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较真的高磊还算过一笔账,以一个普通成年人,每秒钟可以行走两步计算,普通人一小时能走七千二百步。这就意味着,那些在排行榜中动辄两三万步的朋友,每天都拿出两三个小时用于运动,“为了排名高点,有的朋友干脆上下班都走着,怒刷排行榜。有人说拼步数是虚荣心作祟,但那毕竟是少数,这半年来,许多朋友都开始锻炼了。”

  高磊还为“晒成绩”、“拼步数”的行为找到了理论根据:“心理学里讲自我效能感,就跟平时说的自信差不多。每天晒成绩,就是用公开宣示的方法建立自信,通过每天晒,收获朋友的赞,原来觉得自己坚持不了的事,也能坚持下来了,这是个良好的循环,不是虚荣心的事。”

  晒了一年多,高磊的朋友圈中形成了几大“派别”。从锻炼场所分,有经常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等京城各大健身公园出没的,也有坚持在健身房锻炼的;从展示方式看,有晒成绩的,也有晒照片的。

  不同“派别”的朋友,不仅可以分享运动的感受,也能交流锻炼经验,这让高磊受益良多:“一帮宅男,聚会话题都变成了运动,这在两年前,谁能想得到?”

  【约场地】

  如果没有便宜可以捡,我还能不能坚持?

  如果说高磊坚持锻炼的动力,是“晒”出的自信,那么袁建与朋友的坚持,可以说全凭“捡便宜”的快感。

  与高磊一样,袁建也属于“宅男”一族,自打工作开始,“运动”两字就与他绝了缘。如今已经三十多岁的他,不仅有高血脂、脂肪肝,还成了高血压患者,每天与降压药为伴。

  发现朋友圈兴起锻炼潮,还是2015年初的事,仿佛是一夜之间,袁建同事间的话题全变成了炒股和运动:“惨的是,这两件事我都插不上嘴,感觉一下子就跟不上时代了。”

  同事们讨论得多了,袁建也动了锻炼的念头,可回家就要看孩子的他,总觉得找不到时间去运动。

  “我有个好朋友,工作单位离我不远,有一天他让我装个App,说只要每个月交99块钱,就能约身边的健身房,中午一起练。”袁建朋友口中的App,是一款基于“ClassPass 模式”的新软件。这种起源于美国的O2O模式,主要针对于健身市场,通过与不同锻炼场馆、教练签约,软件注册用户可以在任意场馆享受一定次数的锻炼机会,“每个健身房只能去三次,但我们可以换着去。把我们单位附近能去的都算上,一个月也能去个八九次了。”

  如此一算,袁建每次锻炼的成本,只有十元钱左右。

  锻炼如同“捡便宜”,也打消了袁建以往最大的顾虑——健身房年卡费用动辄两三千,让没有毅力的用户望而却步——“ClassPass 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满足用户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选择不同的场馆,而不是守在某类项目或某家场馆。

  “我就奔着多练一次赚一次的目标,争取把我的血压练下去。”注册会员的初衷,本是中午和朋友一起运动,只不过有了会员资格,袁建也开始琢磨起家附近的健身房。他唯一担心的是App的烧钱模式能否持续:“如果没有便宜可以捡,还能不能坚持,自己也拿不准。”

  【记账本】

  半年后,吃饭时面前摆着的不是饭菜,都是数字

  一杯酸奶,144大卡,两片黄油面包,230大卡……

  当朋友们都在拼步数时,朱天白算的则是另外一笔账——每日摄入热量。

  “从早餐到夜宵,包括喝的饮料,都要记。”用手机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朱天白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在两年前,其目的与高磊、袁建等人可谓殊途同归:“量入为出么,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锻炼都没个目标。”

  “一个成年男性的基础代谢大概是2000大卡,不算着点儿,很容易就超标了,到时候怎么锻炼也不行啊。”两年前,朱天白开始利用减肥网站记食谱,在网站的热量计算页面中,只需要在网页中输入饮食的种类、数量,就会自动换算成热量值。用户还能根据早中晚餐、加餐饮料等项目,分类了解自己的热量摄入曲线。

  “说来也奇怪,只是记下账,吃的东西就减少了,锻炼的动力也增加了。”一瓶可乐等于跑步一小时,一块月饼等于三碗米饭,网上流传的段子,在朱天白记录摄入热量后,仿佛鲜活了许多:“记录半年多后,吃饭时面前摆着的不是饭菜,都是数字。”

  了解饮食的热量,不仅仅帮助朱天白“管住了嘴”,也开始激励他“迈开腿”:“我经常会想,中午饭那个鸡腿,我得给跑没了;晚上的两块牛肉,还得多做两个卷腹。”

  就在2015年的上半年,朱天白曾停止记账一段时间,在他看来,早就对常见食品的热量了然于胸的他,已经不需要再记账给自己提醒,可刚停止记账不到一个月,他的饭量就“见长”,不得不重新开始记账:“我觉得这跟晒步数有相似之处,甭管什么软件,都是一个自我监控的办法。”(主笔 吴楠 插图 宋溪)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