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的回望——忆杜老
- 发布时间:2015-10-24 08:34:2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吕明宜
10月9日早晨,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一下新闻,看到了杜润生去世的消息。已过百岁的杜老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大好,但这个消息还是让我感到很突然。现拾起几张历史碎片,权作对杜老的怀念。
我与杜老并不熟识,只能算认识。与杜老结识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农业部办公厅做文字工作,也参与一年一度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文件的起草。当时全国农村改革如火如荼,负责改革的是杜老领导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涉及农村改革的内容须征求农研室的意见,由农研室审定。在每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文件起草过程中要多次与农研室沟通,这样我也就多次随领导去过农研室,也曾几次见到过杜老。
后来,我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这个单位的前身就是杜老领导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在这里有他一间办公室。杜老卸任所有的职务后,每天就到这间办公室工作。每逢年节,我都要去他那里问候,也不时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农研中心主办的研讨会我也请他参加过几次。
第一次见到杜老是1986年,地点是位于北京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九号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这里曾是清代的礼王府,杜老的办公室是几间古旧的平房。上个世纪80代初,一群以年轻人为主体,不同年代、不同职级、不同身份的人汇集在这里,掀起了打破中国农村传统体制的改革大潮。杜老是这个团队的旗帜和灵魂。
杜老曾调离农口20多年,文革结束后,才重回农口,担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当时,拨乱反正远不像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打破农村传统体制从上到下阻力重重。农村的变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杜老领导他的团队绕开暗礁,迂回前行,以智慧和勇气完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之旅。
一场惠及几亿人,划时代的改革,波澜壮阔,石破天惊,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改革的长河没有笔直的,这是河水和大地妥协,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需要何等的智慧。
2004年,在杜老的倡议下,建立了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和奖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耄耋之年,杜老还提出“两个善待”,善待农民,善待大自然;强调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革要过好市场关、民主关。
杜老百岁寿辰时,多位著名学者联名给杜老献上了致敬辞,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追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在文献的丛林中检索,还是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回望,我们都看到一个众望所归的名字——杜润生。
杜老曾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文字水平和演讲能力相当出色。
1988年,杜老最后一次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个会议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导的会议,农业部派了3个人参加会议的文件组,我是其中之一。在会前翻阅文件时,没有见到杜老的讲话稿,农研室的人告诉我,杜老讲话从来不用事先印好的讲话稿。那次,杜老讲话时,主席台上坐着多位中央领导,台下是各省市区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相关部委的领导。时年75岁的杜老只拿着一页纸的提纲,侃侃而谈,一个小时的讲话,不用改一个字就是一篇非常有深度和文采的文章。
我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时,每年春节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老同志聚会,已届90岁高龄的杜老是聚会的核心。许多参加当年5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人和部分当年地方主管农村工作的省级领导,曾在农研室工作过的人都来参加。这个聚会有别于我们通常见到的春节茶话会,通常是杜老做个“主旨讲话”,大家就“三农”热点问题讨论。
农研中心主办的会,我们都希望杜老能参加。杜老本身就是张最好的请柬,有杜老参加的会,很多我们很难请来的人都会参加。大家敬仰的不仅仅是他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贡献、他的学识,还有他的高尚节操和独立人格。到中国科学院后,杜老在“反右运动”中,提出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区别开来,不要把学术争论上升为政治问题,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在文革中,杜老和中科院的主要领导一起向中央建议,要保护科学家,保护科学界。
杜老毕生心系农民,心系农村。杜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头瓷质的工艺牛,牛头朝前,尾巴高扬,这是属牛的杜老鞭策自己要像黄牛一样永远奋力向前。2008年,作为他文集的封笔之作,杜老撰写了《经济发展的几项取向》,把《农民在中国》列为首项。
杜老说:“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他的这种爱,是无私的爱,真挚的爱,深沉的爱。他始终对他毕生服务的农民怀有敬畏之心。杜老在95岁高龄时获得首届经济学创新奖。在即席发表获奖感言时,杜老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经济学创造,我只是起到了理论调查和整理作用,这个奖项应该颁给广大的中国农民。”
7月18日,是杜老的生日。多年来,这一天也固定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委会商讨工作的日子,其中一项也必定是为杜老祝寿。近几年,杜老静静地躺在北京医院里,已经不能参加这个会了,生日蛋糕都由他女儿代为切开。我想,以后这个会的这项内容也肯定不会再有了,但会期是不会变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斯人已去,一个睿智的大脑停止了思考。杜老清癯的身影将渐行渐远,但他留给中国的印记将像他在砖塔胡同办公室外那棵古老的玉兰树一样,枝繁叶茂,香飘永远。
(作者系农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