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别拿屠呦呦说事儿

  • 发布时间:2015-10-08 02:30:5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大陆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诘问,于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终结。没想到这一刻真的到来时,各种“吐槽”瞬间在网上“爆棚”。许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屠呦呦的“三无”身份上,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按他们的逻辑,因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三无”,所以科学界以往那些荣誉、职位、学位和称号等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

  古代希伯来人发现,健康的人身上有虱子,有病发烧的人身上没虱子。于是,他们高兴地得出结论:虱子能使人健康。而事实的真相却是,人在发烧时,身上的虱子觉得不舒服,嫌热才逃离。因果联系是世界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但问题在于,并不是任意两种现象之间都存在因果联系。谁规定中国大陆科学家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必须在院士中产生?以屠呦呦获诺奖来推断和评判院士制度优劣,便是犯了和古代希伯来人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院士制度当然有种种弊端而且亟待完善,但它一定是理性改良的结果,而不可能在情绪化的宣泄中完成。另一方面,无论院士头衔、博士学位,还是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都只是对科学家的评价手段。既然是评价手段,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诺贝尔奖又何尝不是!拿科学成就来说,获奖者不一定高于其他科学家,或者说其他科学家不一定逊于获奖者。就中国科学事业而言,没有这个奖时照样发展,得过这个奖后也未必因之加速前进。评价科学家的这些手段之间当然会有一定联系,但肯定不是必然联系,更不是因果联系。屠呦呦获奖是好事。好事来了,咱们最好淡然处之,而不必过度解读。否则,不是存心塞私货的话,那就是庸人自扰了。

  收藏界有种说法,叫“捡漏儿”。在某种意义上,“三无”的屠呦呦是且只是一个“漏儿”。试图以她的“三无”否定现有科学共同体秩序的观点,无论多么具有煽动性和蛊惑性,都不足信也不可取。没读完大学的比尔·盖茨成功了,美国人没有因此停止大学招生;不会说外语的屠呦呦得了诺奖,中国人同样不会因此取消外语教育。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这个道理平时谁都懂得,就算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人有些懵懂,也不该失去起码的辩证能力。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探索,终被国际科学界以“21响礼炮”的最高礼仪认可和肯定。事实上,这件事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是,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无法创造一流的成果,只有在寂寞的长跑中不言放弃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圆了一个中国梦。请为她点赞,别拿她说事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