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德国职教DNA融入我国血脉

  • 发布时间:2015-09-24 02:32:1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首所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落户山东青岛。同时,另有媒体报道江苏太仓作为德资经济高地,已建立一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模式,10多年来,先后为德资企业培养的技术工人超过3000名。那么“双元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志群教授。

  “双元制”一手拉着企业一手拽着学校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一种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元制”教育有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学校老师和企业实训教师两种类型的老师;政府经费和企业投入两种资金来源,其核心是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双元制”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事实证明,这种教育制度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生产高质量产品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走进位于江苏太仓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培训中心,不少学生正在德国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制作模具部件。多年来,该学院努力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了让学生适应自己的“双重身份”,学院构建了“4—6轮换”的“定岗双元”课程体系,即4周在学校学习,6周在培训中心或企业岗位培训。

  “我现在就是‘半员工’的状态”,在中德培训中心学习的潘宥朋如是说。他既是健雄学院的大二学生,也是太仓德企舍弗勒的学徒,大学3年毕业后将成为舍弗勒的正式员工。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体系下,学生不但岗位匹配度高,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试合格后,学生不仅有健雄学院的毕业证书,还能获得德国工商行会(AHK)的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由AHK总部授权,与德国境内证书有同等效力。

  我国“双元制”教育不容乐观

  我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始自上世纪80年代。自那时起,我国与德国多个机构合作,引进并实施了多个“双元制”试点项目。然而,由于很多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文化的缺失,我国实行和推广“双元制”遇到了很多困难。据赵志群介绍,“八五”规划国家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得出结论认为,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它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一对一地引进。

  “事实上,‘双元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国内很多自称为‘双元制’的项目中,很难找到‘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真正要素。”赵志群说,中德合作进行的“双元制”教育项目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发展模式很难大面积推广,因为这些项目多是在教育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特殊政策支持下实现的。一旦特殊政策结束,这种在“准实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双元制”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疑问。江苏太仓在探索建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是建立在太仓拥有众多德资企业的基础之上,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仅限于几个特定专业。

  先天不足制约 “双元制”推广

  德国“双元制”教育具有完善、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包括《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和各州教育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企业、学校、政府、行会等均发挥各自作用,共同保证“双元制”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我国有关“双元制”教育的一整套体制有严重缺失,造成了“双元制”教育发展艰难。

  赵志群认为,我国现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双元制”教育的发展。“双元制”教育要求学生一入学就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几乎同步的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均要求学生入学之后先在学校系统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而这些“系统学习”的内容无法与企业实际需要结合。如果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就要按照学徒成长的规律修改教学课程,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还是个未知数。不同教育制度下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差异,导致我国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行“双元制”教育。

  其次,我国企业参与“双元制”教育的积极性较低。“双元制”教育以企业为主体。由于文化和发展水平等原因,德国企业很注重培养后备力量。而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不重视,这就给“双元制”教学的应用和推广造成了很大障碍。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无法实施“双元制”教育。

  另外,我国工业文化的欠缺也严重制约了“双元制”教育的发展。德国之所以能够以“双元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与其特殊的工业文化密不可分。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工业,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认同,国家和社会任何时候都应尊重从事实践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工业文化相对不发达,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高,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多措并举促进“双元制”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能是当今世界最有效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实行“双元制”的一些必要条件。赵志群表示,应该考虑中国国情,但是也要在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努力为实行“双元制”教育创造条件。他引用时任教育部顾问的德国专家依德的话说:“我们强调中国国情没有错,但是不能因为中国国情,在中国开数控机床的人就可以比德国的水平低。”

  对于如何促进“双元制”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赵志群认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双元制”的特点和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现行体制机制中那些阻碍“双元制”教育发展的部分。“双元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管理部门应当顺应这种规律,对教育体制和政策做出适当改革。其次,要采取合理措施,让企业从教育培训过程中获得利益,在得到所需人才的基础上,也有经济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教学培训的积极性。为此,需要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例如让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学会融入企业的“工作世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按照工作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技能人才的风尚,建立起对工业文明和“工匠”的敬畏感。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这非常正确。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缺乏足够专业化的领导和引路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从宏观政策和战略决策方面都很正确。但是,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需要专业化的引导、指导和服务。现在很多实施层面的政策和措施专业性不足,未能尊重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这使得很多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赵志群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只有掌握并遵循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

  ■相关链接

  “双元制”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是德国强大的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所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数据表明,同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瑞士其以创新力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常年位居全球第一。瑞士学者在《为什么我们这么富?》一书中谈到,瑞士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有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更高的技能人才,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和积累出更多的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应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仍然脱节。尽管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在提高,但是质量仍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了让我们的教育不再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擦肩而过,需要职业教育与产业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这不仅要改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更要探索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模式,“双元制”无疑是这一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