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自己花钱买月饼,这就对了”算啥新闻

  • 发布时间:2015-09-21 05:34:44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马涤明

  9月17日,《陕西日报》刊文称,陕西省某政府部门一副厅长自掏腰包买月饼,开私家车回家探亲,并告诉父亲,平时吃饭也是自己出钱。对其做法,其父称赞“这就对了”。

  这篇文章的本意,应该是宣传八项规定以来干部作风的变化,但笔者感觉怪怪的:干部遵规守纪的正常行为被当作新闻,甚至受到歌功颂德式的宣传,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变了味?

  新闻理论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大家做着正常、合规合矩的行为,就没有必要专门提起,而某些人一旦反常,做了出格的事,就有必要关注。官员办私事、家人吃饭、私人消费,开自己的车、自掏腰包,于法纪、于职业道德而言,都是底线行为,是应该的、必须的,并不值得关注。反之,公车私用、私人消费公款买单,才是不正常的情况,才需要关注、监督。媒体上时常出现某某官员不遵守八项规定,公款报销私人消费之类的报道,或是出于曝料、举报的目的,或是警示更多官员,并提醒有关方面和公众严格监督官员,因而这种新闻是有价值的。

  但上面这条新闻的价值在哪里呢?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官员现在真的转作风了,真的不再公车私用了,真的自己吃月饼要自掏腰包了……这种变化,当然令人欣慰,也不是不能报道。只是,如果将恪守底线的事情讲得过分高尚,难免让人觉得是非概念有些乱。官员做到了“不贪不占”这种最低标准的事情,却将记者感动,记者又把它报道出来想让公众跟着感动,不管是对官员还是对记者,抑或对传播对象,都是一种矮化。

  即便官员奉公守法可以当成转作风的一种标志正面宣传,文章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应该放在第一位。再好的新闻,一旦沾上“摆拍”的痕迹,不但真实性大打折扣,可读性上也会让人大倒胃口。而这条新闻“摆拍”痕迹就比较明显:且不说“某政府部门”“一副厅长”这样的模糊字眼,能把父子、母子间私下里的对话写得那么有声有色,这种老套的“讲故事”手法,就实在不该出现在新闻报道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