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看《碟中谍5》玩“魔法”

  • 发布时间:2015-09-17 03:34:2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任翀

  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中,《碟中谍5:神秘国度》和《终结者:创世纪》虽然都带有科幻元素,不过前者要“接地气”得多,因为这部电影里的那些“黑科技”——所谓类似魔法的技术——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在《碟中谍5》描绘的世界中,可以看到很多眼熟的技术,或者说其中的很多技术正是当前互联网企业的研究重点。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身份识别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碟中谍5》中出现了掌纹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声纹识别等多种技术,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来到人们身边。比如,电影中几名主角在开启座驾的车门时,不是使用钥匙,而是用手掌在车窗上按一下,就能自动比对;而要解开存有黑暗组织“辛迪加”信息的存储器,需要英国首相的一段语音,也就是声纹识别……

  专业人士告诉我们,这些技术都属于生物识别这一大领域。电影情节让人们看到,生物识别不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而且在使用便捷度上也超过以往的任何一种加密方式。不过,《碟中谍5》也透露出生物识别技术的两个缺陷:一是生物识别需要比对依据;二是生物识别需要交叉印证。

  前者可以从亨特潜入水冷却装置拼命交换系统存储的步态信息可以看出——对生物识别技术来说,要发挥加密的效果,目前还得提前存入供比对的原始生物信息。由此产生的录入、保管环节,不仅会影响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性,也可能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

  至于交叉印证,说明了生物识别技术不是百分之一百地可靠。比如“辛迪加”信息存储器采用了三重加密措施,最后一重才是特定人士的特定语音。而眼下生物识别技术在使用中,大多也需要多重配套。即便是马云在德国“刷脸”消费使用的脸部识别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同样需要辅之以其他生物识别技术或动作,例如“眨一眨眼”、“说一段话”等等。也就是说,生物识别技术不是万无一失的,也并非不可仿制,要提高加密系数,还得增加验证次数。

  除了生物识别技术,《碟中谍5》中还有很多桥段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比如主角们在搜索相关人选时,系统一启动,一个个小方框在路人甲乙丙丁的脸上跳来跳去,这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发挥作用。而从电影中不难发现,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比对速度够不够快,即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脸部识别和比对,找到目标人物。这背后的技术支撑包括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

  还有男主角潜入水冷却装置佩戴的可以显示含氧量的臂环、出现多次类似隐形眼镜却能进行实时监控的迷你设备等,这些都属于可穿戴设备。通过它们,人们就能理解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把设备、技术和人体运动结合在一起,演绎物联网时代的“万物可联”。

  最热门的3D打印也在电影里露了一手——亨特冒充他人所佩戴的人皮面具,就是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完成精准制造的,而这一技术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已可以实现。

  有影迷批评 《碟中谍5》 缺乏想象力,缺乏让人意外的“黑科技”。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跟上了人们的想象力,人们通过科幻电影传递出对技术进步的渴望,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虽然,不少技术需要改进完善和普及,在真实世界里的应用也有待商榷,可毕竟电影里的科幻世界已快步到来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