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改善计划”要防止“挤出效应”
- 发布时间:2015-09-16 02:31:0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林秀
贫困农村学生在膳食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吃不饱”,而是食物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吃不好”的问题,营养改善计划不能做成政府简单替家庭“喂饱”孩子,而是要根据孩子身体营养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营养改善工作。
由于贫穷、知识匮乏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普遍存在营养缺乏、生长迟缓等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改善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开展以来,在许多地区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9个督导组,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根据督导报告,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食品、资金安全隐患,供餐模式转换较慢,食堂运转压力较大和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四个主要问题。这四个问题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着力点,而相对于前三个传统问题,对政策理解的偏差这一问题尤为引人注目。
政策理解偏差具体是指什么?督导报告指出,有些地方对营养膳食补助只管吃饱,不注重营养健康;膳食搭配不科学,不营养;课间加餐内容单一,结构不尽合理。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把营养改善计划最后做成了政府简单替家庭“喂饱”孩子,而不是政府根据孩子身体营养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营养改善工作?
要认识到,营养改善计划的核心是解决学生膳食营养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那我们首先来看看,贫困农村学生营养摄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根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在2008年对贫困地区6省681所农村学校近5万名学生的调查发现:贫困农村学生膳食以米、面等主食为主,有高达59%的学生每月仅吃一次肉、47%的学生每月仅吃一次豆类食品、而每月仅吃到一次鸡蛋和新鲜水果的学生分别高达58%和33%,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偶尔喝到牛奶。
这种膳食结构的不均衡导致贫困农村地区学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营养素摄入严重缺乏。对近5万名贫困地区学生的体检结果表明,32%的学生存在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18%的学生发育滞后,而在这之中,寄宿制学生的情况要比非寄宿学生更糟。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学生在学习、认知等方面的表现明显落后于正常健康的学生。这说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应重点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优质蛋白质,并且重点关注寄宿学生。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贫困农村学生在膳食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吃不饱”,而是食物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吃不好”的问题。所以,“营养改善计划”的出发点是立足于改善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足的问题。而在部分地区,这笔珍贵的“改善营养费”却没有花在刀刃上,而是产生了“挤出效应”,因为某些地方把营养改善计划片面地理解为“免费午餐”,家长原来需要为学生缴纳的伙食费则退出了。这就使得营养改善计划失去了其初衷。
那么,面对这种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最简单也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指定菜谱”。例如一些地区在相关组织的帮助下,每天规定为孩子提供多元维生素片,一个鸡蛋和一盒牛奶,它能够大大降低小学生的贫血率并能显著提高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在当前每个学生日均只有3.5至4元补助的背景下,每天只需0.3元左右的多元维素片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这种相对廉价且有针对性的营养能显著改善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也应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营养知识的宣传,让他们在观念上加以转变,真正认识到营养改善计划的初衷所在,不要片面地把营养改善计划理解为免费午餐以及防止出现“挤出效应”。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进行营养配餐指导,充分利用“学生电子营养师系统”和“农村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手册”等工具,指导学校、家长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膳食营养,改善学生的膳食营养结构。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政府为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各地要深入领会这个计划的初衷,抓住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摄入和膳食结构这个核心要旨,瞄准“吃得好”这个目标,务必将钱花在准确的地方,让营养改善计划真正发挥其造福一代农村学生的作用。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