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境外经贸合作区成民企“走出去”重要平台

  • 发布时间:2015-09-15 10:29:5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也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必行的一步棋。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正从单打独斗向抱团"走出去"迈进,通过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来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共享平台。

  从建厂到建立平台,中国民企在不断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也不忘拉上兄弟企业,从一株花朵发展成一片花园。"走出去"的服务商

  把时钟拨回到2000年,那一年,华立集团决定到泰国投资。那个时候,华立牌电度表是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为了进一步发展,华立将"国际化"确定为企业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十几年来,华立集团走过了由单一产品出口到境外开办企业,再到以产业延伸为核心、全球经营的国际化历程。

  说起企业"走出去",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颇有感触,他认为华立"走出去"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树立了企业的国际形象。华立集团研发的青蒿素,在被疟疾肆虐的非洲大陆,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2007年我第一次去尼日利亚,机场海关检查行李时,翻到几盒华立产的青蒿素药,黑人官员得知我是这个药厂的老板,马上给我敬礼,告诉我这个药在这个国家拯救了大量生命,随即放行。"由此,汪力成体会到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取得的巨大成绩。

  现任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总经理徐根罗,当年奉命来到泰国筹建华立集团电气(泰国)有限公司。徐根罗回忆起当初到泰国筹建工厂时的情景十分感慨:"我们刚来泰国办厂时,与其说是踌躇满志,其实更像是不知所措。"当时,华立仪表在泰国没有知名度,根本没有市场,再加上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应等等因素,徐根罗团队在泰国的头3年,可以用"战战兢兢"来形容。

  终于,华立产品在泰国市场有了起色。2004年,华立电气集团(泰国)有限公司决定买地自建厂房,不再租赁别人的旧厂房。2005年7月1日,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泰中罗勇工业园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约,泰中罗勇工业园项目随之启动。

  在海外建园区的不只华立集团一家。2007年4月,在国家鼓励设立境外经贸区的大战略背景下,红豆集团聚合3家无锡企业和1家柬埔寨企业共同投资组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满足自身设厂需要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中外企业入驻,避免了以往中国企业在境外"单打独斗、水土不服"的困境,同时把中国优势企业迫切"走出去"的意愿与柬埔寨当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红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海江认为,柬埔寨是中国最忠实的盟友,柬埔寨产品出口欧美免关税,而且企业"走出去"有国家支持。

  红豆入驻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时,园区占地面积11.13平方公里,既要面对薄弱的工业基础、陌生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又要面临可能的政策和法律风险。周海江决定,一定要使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成为国内有意"走出去"企业的境外投资发展平台,并积极吸引国外企业入驻,继而将其打造成一个投资环境优越的国际样板园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工业新城镇。

  如今,泰中罗勇工业园一、二期共4平方公里产业园已经开发招商完毕,规划8平方公里的三期工程也已启动;由红豆控股共同打造的总面积为11.13平方公米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经过8年建设,目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家企业入驻。华立集团和红豆集团先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不仅为自己的产品"走出去",还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它们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商。

  平台作用优势明显

  "走出去"天地宽,但如何走得出、留得下、站得住?

  遵从所在国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是合作区健康运营的基本保证。其实,在海外建厂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徐根罗的记忆里存着许多这样的故事。他说:"泰国虽然是'佛国',但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国家对劳动者的保障有一整套法律法规。比如企业制定厂纪厂规,必须先以书面形式到劳动部门报备,然后在车间公示,最后再执行。哪怕企业要再作改动,也需要报备。刚开始,华立人不太了解,也没有及时与泰籍员工沟通,结果泰籍员工时常投诉到有关部门。"后来,为了与当地人更好沟通,华立集团组织召开了员工大会,让泰籍员工选出3名工人代表,企业每月定期与工人代表沟通,通过他们了解泰籍员工的想法。"特别重要的是,企业要先研究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们的法律法规,然后努力寻找彼此文化融合的切入点,一点一点交融,逐步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样才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徐根罗特别强调。

  而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投资建设合作区,从一开始就聘请了当地有名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常年提供法律支持。从购买土地、办理相关手续到园区的经营管理,完全按照当地法律办事,一切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

  在海外建立产业园区不仅需要了解当地法律法规,风险防范机制、人才资源储备、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双边政府的支持都是海外产业园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实践证明,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有效载体。曾经有一家中国企业到泰国投资,花了两年多时间都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泰国园区获悉后,主动联系协调,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协助该企业完成了审批。这说明园区是个企业集群,因而在协调政府及其他外部资源上,具有单个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一带一路”上的民间大使

  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显示,从2009年起,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增速不断加快,2009-2013年,并购总额510亿美元,增长逾600%;2005-2012年,并购总额复合增长率为31%,2012年是2008年的7倍,达255亿美元,增速远高于我国整体对外并购。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民间资本而言,搭上国家战略的“大船”,意味着民资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精神之帆,可以认定更加清晰的行进方向,可以凭借国家的战略部署行得更远。成熟的中国海外园区,是中外互利合作的试验田,它无疑是托起中国企业走“一带一路”的有效载体。

  有关专家表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和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创了中国民企“走出去”的新模式——由“走出去”开展贸易转变为创办载体,为中国产业集群整体“走出去”提供平台,产生规模效应。

  汪力成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民企小而灵活,很适合“打头阵“,冲在“第一线”。同时,民企“走出去”了,就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所以要主动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荣誉。他建议,国家应重视民企在所投资国的民间外交的作用。他进一步解释说:“从华立的国际化实践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民企可以当‘一带一路’中的‘民间大使’,通过民间交往的方式,增强中国与投资所在国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黏度,实现对投资所在国的部分沟通、协调功能。从政治上看,有的时候这种方式比政府、国企出面所展开的外交更有效率。”

  对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下一步的建设,周海江表示,要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进一步加快特区“一城两港三中心”的建设,即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努力推进导入企业达300家,解决15万人就业的目标。希望通过政企的合作,共同努力把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打造成“一带一路”上的闪亮明珠。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