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解读中国未来5年的增长与改革

  • 发布时间:2015-09-15 10:00:30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信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未来5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发布仪式”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举行,众多专家集聚一堂,共同解读中国改革。

  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国企改革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国企改革现在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做强、做优,然后是做大,逐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他解释说,国企改革需分为三类。第一类商业型国企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整体上市。第二类公益型国企要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第三类自然垄断型国企要符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的方针。他强调,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国资委授权的出资人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经营主体。国有资本布局的结构调整,不是体现在让国企消亡,而是体现在股东的进退。

  在赵昌文看来,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问题至关重要,允许将部分国有资产转化为优先股,在一些企业内探索实行员工持股等。和中央国企相比,地方国企数量上占多数,改革任务也不尽相同,地方国企改革要和地方债的化解、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财税体制等问题相结合。

  中国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认为,周期规律是制约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在周期性波动中实现,而这次周期调整无疑时间更长,内容也更加复杂。原因在于:第一,从扩张失衡环境背景看,通过高额投资派生出的产能过剩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第二,从扩张失衡形成机制看,中国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存量调整和局部资产负债表修复问题。第三,从调整进程短期中断看,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行为中断了早先调整,加剧了失衡。第四,从叠加结构调整特点看,要素价格上升和重工业接近峰值倒逼转型升级。

  卢峰认为,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塑造了近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目前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与周期调整最后阶段,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有必要加大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政策举措,使关键领域的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由此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市场创新力量,激活新经济增长因素,更好发挥新型大国能动性,有效拓展全球经济增长空间。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需相互提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教授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机制失效归于过去传统的“双轨制”模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双轨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双轨制),尤其是金融抑制已经引发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和风险。因此需要有新的金融形式与金融渠道来支持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放开准入,开放市场,改善监管。在分析金融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时,黄益平教授谈到,不应该把金融市场放在实体经济的对立面,要相信市场,需要创造改革秩序和前提条件,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金融体系自身的稳定,使金融体系充分支持实体经济。

  医改需在筹资和服务模式上突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短时间内中国仍然会在劳动力要素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从相对衰落的制造业转型到现代服务业是必然选择。医疗健康行业才是21世纪中国经济的龙头产业,投资健康、医疗行业,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

  刘国恩强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两大问题:筹资模式和服务模式。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因此医疗服务需求风险很大。中国原有的医疗筹资制度,即以公立医院为主的“补供方”模式需要改革,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需方”模式需要建立。这需要建立大病医保及多元商业医保的补充。

  刘国恩认为,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要艰难得多,应发挥医保“补需方”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助推基层全科医学体系的建立,并促进医生多点自由执业;靠技术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医务人员的有效调动和配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