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报告提出生态城市应警惕“伪生态”

  • 发布时间:2015-09-15 09:1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鲍晓倩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凸显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并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是,与这种良性发展不协调的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的‘伪生态建设’或‘伪生态文明建设’在局部范围出现甚至蔓延。”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暨2015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指出应警惕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伪生态”。

  “生态城市到底该怎么建?这是一个仍然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在《报告》中对一些城市的做法,明确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孙伟平表示。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有三大误区:一是认识误区。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制造人态自然,通过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等方式人工打造“生态城”、“宜居城”、“山水田园都市”,掀起了“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等;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

  二是建设误区。人类文明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延续社会结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一些城市政府对社会文化的各种片面理解,导致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有的地方大量复制甚至抄袭西方著名建筑,一时间假“白宫”、假“凯旋门”再现;有的地方盲目复古,大规模恢复“唐城”、“宋城”、“明城”。诸如此类做法,是用一种人工文化生态破坏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态,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

  三是生态折腾。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旗号下,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应当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接近实际情况,绝非千篇一律。”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城市绿皮书顾问陆大道认为。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应适时建立城市生态预警系统,建议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城市管理方式的智慧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城市绿皮书副主编胡文臻表示,课题小组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严重,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如何将262个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建设生态化城市需要加快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应探索解决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关系,划分这些生态资源城市的类别,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报告》对中国284个城市2013年的生态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和综合排名分析,排名前11名的珠海市、三亚市、厦门市、铜陵市、新余市、惠州市、舟山市、沈阳市、福州市、大连市、海口市的健康等级为很健康,有30.28%的城市生态处于亚健康状态,3.17%的城市生态处于不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排名均在30位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评价样本城市容量增加和评价指标微调有关。”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刘举科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鲍晓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