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风险“三五七”效应渐显?
- 发布时间:2015-08-31 16:16: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丁华艳)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周末在一场演讲中提到,我国银行业利润与风险错配的新一轮“三五七”效应正在逐渐显现。所谓“三五七”效应,就是信贷大投放后,三年出现不良、五年风险爆发、七年大量损失。这一观点,引发了热议。
何为“三五七”效应?
据牛锡明介绍,1992年我国银行信贷大投放,1995年逾期贷款大量增加,1998年形成巨额损失。新一轮“三五七”效应是:2009年以来信贷大投放,201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又进入风险的暴露期,2015年已经形成大量的损失。
对于“三五七”效应的提法,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这样评价:
鲁政委:对于牛锡明先生说的这样一个规律,至于几年或者几年之间这个可以再讨论,但是对于他说的先大投放,然后出现更多的不良的积累和爆发,这个我个人是完全同意的。
这一轮银行业的风险,归因于信贷大投放的后遗症
鲁政委:大投放呢隐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由于放的速度很快,项目很多,要的很急,所以对这些项目的管理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很到位的。由此就导致第二个问题,这些项目的发起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他们当时头脑过热的情况下大规模的项目投放,也会构成后续过甚的一个基础,中间的一些项目的引力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最终酿成不良贷款的持续发生。
当然,银监会的报告认为,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低于国际银行业3%的水平,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不良贷款吞噬银行的利润,资产质量“攻坚战”即将打响
不过,从8月27日陆续公布的商业银行中报来看,不断上涨的不良贷款,在吞噬着银行的利润。跟前几年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增长率不同,当前银行的净利润逐渐下降。
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已经达到1.83%;最低的是交通银行,为1.35%。纷纷逼近年初设置的不良贷款率的控制范围上限。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前几天在发布会上说:下半年要打一场资产质量攻坚战。
易会满:总体看呢,信贷资产风险压力不小,趋势还比较严峻,所以我们下半年全行上下还要打一场资产质量的攻坚战,来确保资产质量不要出现大的波动。
面对银行业利润与风险错配问题,鲁政委建议:完善银行监管政策。
鲁政委:利润和风险它存在一个错配,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利润高增长,我挣钱的时候我的风险并没有暴露,那我们从监管的角度呢,新的《巴塞尔协议》提到叫逆周期的监管。核心的思想就是在利润比较好的时候,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我们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多提多倍,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下行,这点呢因为新《巴塞尔协议》刚刚实行,在我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