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水权分到户打破用水大锅饭:看到水表跳字就心疼
- 发布时间:2015-08-31 10:42: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记者在水权改革“先行者”山西省清徐县调研时发现,当地水权分配使“糊涂水”有了清楚账,人们的节水意识大大增强;而水权交易未能及时跟进,致使农户剩余水权差异变大,暗藏浪费隐患,值得其他试点地区注意。
水权分到户看到水表跳字就心疼
清徐县农业用水分井灌区和河灌区,此次改革集中在井灌区开展。2003年该县开始确认地下水水权,到2012年前后基本完成水权分配到户,改革步伐走在全国前列。
参与水权分配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樊贵盛说,在摸清全县水资源家底后,清徐县按“以供定需”等原则对水权进行四级分配:第一级分配到行业,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人畜用水和生态用水;第二级分配到乡镇;第三级分配到村;第四级分配到各用水户。
经测算,农户每亩地每年可分配170立方水。为确保精确用水,全县1298眼农用机井全部安装了远程用水计量控制器,用水户养成了持卡购水、刷卡取水的习惯。
水权分配打破用水的“大锅饭”,老百姓节水意识明显增强。高花村村干部续六虎说:“以前村民浇地按小时算,能浇3个小时绝不浇2个钟点;现在大家按分钟算,眼睛盯着水表,30分钟能浇完第27分钟就关水闸,用水管里的水补上那3分钟。大家看到水表跳字就心疼,那跳的是钱啊。”
高花村村民续福娃种的蔬菜大棚用水量大,为省水他可是挖空心思。“先是把3米宽的大畦改成2米宽的小畦,水省下不少。后来又在大棚内盖上地膜,原来三四天浇一次的辣椒现在只需一周浇一次。”
节水意识增强,当地生态也明显改善。水权改革12年来,清徐县地下水位回升9米,断流十多年的平泉“不老池”也重现“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水权难买卖剩多了就一点都不稀罕
水权改革主要包括水权分配和水权交易。清徐县已经迈出水权分配的第一步,然而水权交易的步伐并未及时跟进。
水权分配后,由于用水量不同,用水户的水权产生“贫富分化”。记者了解到,清徐县农村以种玉米和蔬菜为主。当地不少农民为了能在附近工厂打工,喜欢种省心省事的玉米,而玉米的耗水量很小,几年内不少农户积累了2000多方水。而种蔬菜则水量年年不够用,“用完170方的水权还得再借170方。”
这种情况下,有的村子实施“累加制”,比如高花村,今年用不完的水权自动计入明年,并倡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而有的村则实行“清零制”,比如清德铺村,分配的水权两年一周期,剩下的水到期清零。记者了解到,缺少水权交易的情况下,两种方法都不利于节水。一些农民私下对记者反映,“总有用水少的,剩多了用不了,就一点都不稀罕了。”
樊贵盛说,没有水权交易,用水户节省的水一无出路、二无回报。如果有了水权交易市场,用水户便能通过节水获益,利于激发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水权交易为何迟迟不动?一些村干部反映,目前允许村民之间借水,但如果大规模水权买卖担心有人肆意哄抬水价;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水权交易的具体操作还得省级层面统一协调。
这一步即将迈出。山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陈志平说,清徐已经具备水权交易的条件。3月末召开的山西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相应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体现市场机制水权交易制度及规范公平的村级水权交易平台。
水权改革推广难深水区仍需探索
从清徐水权改革看,制度建设对农业节水起到关键作用。在水资源危机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尽快推广水权改革,打破大锅饭,这对培养全民节水意识、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然而,在水权改革12年后,清徐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值得其他地区注意。
首先,水权改革投入巨大,地方财政压力较重。水权分配和交易的前提是对用水量精准测算,因此需要投入资金安装计量控制设备等硬件设施。以清徐县高花村为例,平均每眼井要投入5000元。“山西有十万眼井,投入将不低于数亿元。而这仅仅是地下水确权这一项工作的成本。”陈志平坦言,“如果没有国家财政支持,地方水权改革的财政压力很大。”
其次,地下水容易分配,地表水难以控制。水权改革起步后,清徐便出现“一水两制”:井灌区分配地下水水权,河灌区保持原有“大锅水”。樊贵盛说,清徐的地表水主要是汾河,与地下水相比,很难把汾河水权分配到户,更难以对用水精准测量。水权改革多年来在河灌区寸步难行,这将是许多试点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水权改革需要配套水利工程产权改革。陈志平介绍说,山西曾经试点水利工程包产到户,但因农村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引发不少矛盾。因此,山西重点鼓励与倡导工程产权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村集体拥有,仍处于个人承包期的工程,应该在期满后收回产权。“从山西实际来看,水权归私、工程归公利于推动水权改革。这值得其他地区借鉴。”